-
极具争议之议1――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论语》 课文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51页《<论语>十二章》: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脚注:[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浅析 “温故”似不应释作“温习学过的知识”。 “温”之义项不一而足,既有“温习”义项,也有“积藏”义项――通“蕴(d、)”。“温”还有其他义项,如“古水名;暖和,不冷不热;使暖和;温度;柔和,宽厚;厚,富足;中医指补养;中医用语;县名;古州名;姓”、“宽容,含蓄”等(《汉语大字典》)。 若取“积藏”义,则“温故而知新”意为“博古通今”,即既“积藏”过去的知识,又“知晓”今天的知识:知识结构健全。 “故”,指古代的知识;“而”,并且;“新”,指当代的知识。 是“温”是“蕴”,当视语言环境而定――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为师”,还是“既积藏过去的知识,又知晓今天的知识”,才“可以为师”? 毋庸置疑,应是后者而非前者。 书证(摘抄自《<论语>详解》,序号为笔者所加): 1.《汉书・成帝纪》:“儒林之官,宜皆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颜师古注:“温,厚也,谓厚积于故事也。” 2.《论衡・谢短》:“夫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夫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温故知新,可以为师;古今不知,称师如何?” 3.孔颖达《礼记正义序》:“于是博物通人,知今温古,考先代之宪章,参当时之得失。” 4.《汉书・萧望之传》:“愿陛下选明经术,温故知新,通于几微,谋虑之士以为内臣,与参政事。 以上之“温”,均为“积藏”义之“蕴”而非“温习”义之“温”。 山西大学白平教授指出: 如果是温习旧知识又学新知识,或者是琢磨旧知识学得新知识,这都是一般学生的行为,怎么就可以当老师了呢? 即使是有人能“时习旧闻而每有新得”,那也只能算是个好的学生,离给别人当老师的标准还是很远的。 换言之,若“温故而知新”无下文“可以为师矣”,则“温故”――“温习学过的知识”也说得过去;现在似是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的,我认为。 如题――因“温故而知新”之“温”主流为“温习”义。 笔者于2016学年起提出上述质疑。 本册教材2016学年第1版。 参考 《<论语>详解》,白平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2010年10月第1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