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母亲,我的?他的?――四年级上册《卡罗纳》 课文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2017学年四年级上册《卡罗纳》全文,109页(“母亲”后的数字序号为笔者所加): 卡罗纳的母亲①病得很厉害,卡罗纳很多天没来上学了。昨天上午,我们刚走进教室,老师就对大家说:“卡罗纳的母亲②去世了,这个可怜的孩子遭到了巨大的不幸。他明天要来上课,孩子们,你们要庄重严肃,热情地对待他。任何人都不许跟他开玩笑,不许在他面前放声大笑!” 今天上午,可怜的卡罗纳来到了学校。他面容灰白,眼睛哭红了,两腿站不稳,好像他自己也大病了一场似的。我心里不由得泛起一阵同情和怜悯,大家都屏息凝神地望着他。 卡罗纳走进教室,突然放声大哭起来。他一定是想起了往日的情景。那时候,母亲③差不多每天都来接他;要考试了,母亲④总是俯下身来向他千叮咛万嘱咐。老师把卡罗纳拉到自己胸前,对他说:“哭吧,痛痛快快地哭吧,可怜的孩子!但你要坚强!你母亲⑤已不在这个世界上了,但她能看见你,她依然爱着你,她还生活在你身边。孩子,你要坚强哟!” 老师说完,卡罗纳回到座位上,挨着我坐下。卡罗纳翻开书,当他看到一幅母亲⑥拉着儿子的手的插图时,突然双手抱住脑袋,趴在桌子上号啕大哭。老师暗示大家暂时别管他,开始上课。我本想跟他说几句话,但不知说什么才好,就把一只手放在他的肩膀上,脸贴在他的耳朵上,对他说:“卡罗纳,别哭了。” 他什么也没说,也没有抬起头来,只是把他的手放在我的手上。 放学的时候,大家围在他身边,谁都没有说话,只用关切的目光默默地看着他。 我看见母亲⑦在等我,跑过去扑进她的怀抱。母亲⑧把我推开了,她目不转睛地望着卡罗纳。当时我并不明白母亲⑨的用意。过了一会儿,我发现卡罗纳独自站在一边端详着我,他的目光里充满着无法形容的悲哀,那神情仿佛在说:“你可以拥抱妈妈,我却再也不能了。” 我恍然大悟,没去拉母亲⑩的手,却拉起卡罗纳的手,和他一块儿回家去。 质疑 “母亲”的述说角度似凌乱。 浅析 这是一篇以第一人称角度述说的作品。文中提及的“母亲”,若无特别说明(限制、修饰),则指“我的母亲”。这应是常识,是语言习惯。文中的“我”,可是作者自己,也可是虚构的人物。 课文里“母亲”出现10处,兹分三类述说见下: 1.有特别说明的――指卡罗纳的(或别的)母亲。例如: 1-1.卡罗纳的母亲①病得很厉害――表领属之限制。 1-2.“卡罗纳的母亲②去世了”――表领属之限制。 1-3.“你母亲⑤已不在这个世界上了”――表领属之限制。 1-4.当他看到一幅母亲⑥拉着儿子的手的插图时――表修饰之数量。 2.无特别说明的――指我的母亲。例如: 2-1.我看见母亲⑦在等我――即“我看见我的母亲在等我”。 2-2.母亲⑧把我推开了――即“我的母亲把我推开了”。 2-3.当时我并不明白母亲⑨的用意――即“当时我并不明白我的母亲的用意”。 2-4.没去拉母亲⑩的手――即“没去拉我的母亲的手”。 3.无特别说明的,应指我的母亲,却实指卡罗纳的母亲。例如: 3-1.母亲③差不多每天都来接他――即“卡罗纳的母亲差不多每天都来接他”。 3-2.母亲④总是俯下身来向他千叮咛万嘱咐――即“卡罗纳的母亲总是俯下身来向他千叮咛万嘱咐”。 换言之,形式与内容不一,须订正。 为免歧义,应在这两处“母亲”前添加“他的”或“卡罗纳的”。 “差错率超过1/10000的图书,其编校质量属不合格”――新闻出版总署《图书质量管理规定》。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2017学年四年级上册字数90,000个,差错个数下限为9。 本课文差错一处,计差错2个(“知识性、逻辑性、语法性差错,每处计2个差错”――新闻出版总署《图书质量管理规定》)。 至此,本册教材疑似差错达12个(至上一篇网文《成语怎可杜撰――四年级上册<胸有成竹>》差错已10个),若所指差错为真,则差错率为1.33/10000,本册属不合格教材。 笔者于2008学年起提出上述质疑。 本册教材2004学年第1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