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变音变形之啊――三年级上册 课文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2017学年三年级上册《矛和盾的集合》101页: 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 质疑 “啊”的变音变形“(进攻)呀”似有误。 浅析 “啊”的变音变形有规则可循,有规律可辨。 所谓规则,指“啊”前面音节末尾的音素为“n”时,音变为n,形仍为啊。 所谓规律,指“啊”与前面音节末尾的音素连读时的自然音变及相应汉字写法。 体现变音变形规律的规则见下: 1.若前面音节末尾的音素为i、ü(i、i、ui、ei、uei、ü),则音变为y,形变为呀。 2.若前为u(u、o、io、ou、iou),则音变为w,形变为哇――o实为u。 3.若前为n(n、in、un、ün、en、in、uen、ün),则音变为n,形变为哪。 4.若前为n(n、in、un、en、in、uen、on、in),则音变为n,形仍为啊。 5.若前为-i(“资”或“知”的韵母),则音变为[za]或r,形仍为啊。 6.若前为、o、e、ê(、i、u、o、uo、e、ie、üe),则音变为y,形变为呀。 “(进攻)呀”应改为“(进攻)啊”。本册还有类似差错一处,不赘。 本册范例5处,例举二: 1.《爬天都峰》(呀): 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 2.《秋天的雨》(哪、哇): 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据笔者不完全统计,人教版小学一至六年级语文教材中,“啊”变音变形约240处,错约60,对约180。 形音不变之“啊”多见于严肃文体。 非严肃文体也有形不变但音变之例,即书面上都写“啊”,诵读时才根据变音规则、规律分别读作“呀、哇、哪、啊”的。如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2016学年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括号及里内拼音、文字为笔者所加): 漓江的水真静啊(jin 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qin 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lü 呀),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桂林的山真奇啊(qi 呀),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xiu 哇),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xin 哪),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看看部编本对人教版的改动。 1-1.旧版,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2015学年一年级上册《欢迎台湾小朋友》: 一只船,扬白帆,飘呀飘呀到台湾。 1-2.新版,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2016学年(2017学年)一年级上册《欢迎台湾小朋友》: 一只船,扬白帆,飘啊飘啊到台湾。 把“飘呀”改为“飘啊”――“呀”改为“啊”。人教版坚守“飘呀”15个学年了。 2-1.旧版,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2015学年一年级下册《胖乎乎的小手》: 我只是画了自己的小手啊! 这胖乎乎的小手替我拿过拖鞋呀! 这胖乎乎的小手给我洗过手绢啊! 这胖乎乎的小手帮我挠过痒痒啊! 2-2.新版,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2016学年一年级下册《胖乎乎的小手》: 我只是画了自己的小手哇! 这胖乎乎的小手替我拿过拖鞋呀! 这胖乎乎的小手给我洗过手绢哪! 这胖乎乎的小手帮我挠过痒痒啊! 把“小手啊”、“手绢啊”改作“小手哇”、“手绢哪”――人教版也坚守15个学年了。 本可全部“啊”,但既有“呀”,就得有其他应有的变音变形。否则,还误以为“小手”不可“哇”、“手绢”不可“哪”的。 “啊”是虚词,助词。虚词的专著,在这个问题上所述大体一致。这些专著有: 1.《现代汉语虚词例释》,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1957级语言班编,商务印书馆出版。1982年9月第1版。 2.《现代汉语虚词词典》,张斌主编,商务印书馆出版。2001年9月第1版。 3.《现代汉语虚词词典》,朱景松主编,语文出版社出版。2007年1月第1版。 “差错率超过1/10000的图书,其编校质量属不合格”――新闻出版总署《图书质量管理规定》。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2017学年三年级上册字数120,000个,差错个数下限为12。 本课文差错一类(2处),计差错2个(“知识性、逻辑性、语法性差错,每处计2个差错”――新闻出版总署《图书质量管理规定》)。 至此,本册教材疑似差错达8个(至上一篇网文《析“‘三’字刚出口”――三年级上册<一次成功的实验>》差错已6个),若所指差错为真,则差错率为0.67/10000。 笔者于2008学年起提出上述质疑。 本册教材2003学年第1版。 参考 《<现代汉语词典>问题探析》,温昌衍著,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2005年3月第1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