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路的改造,像一场盛大的怀旧演出,台下观众没等开场就走了。20亿投入,换来的不是烟火气,是租金涨到四倍后老店的集体撤离。网红店来了又走,平均活不过八个月,而真正能讲青岛故事的老字号,只剩12家。游客多了三成,却待得更短,消费更少——他们不是不爱这里,是这儿太像别的地方了。遮阳棚没了,树砍了,夏天路面烫脚,连个坐的地方都难找。政策说要保留30%原业态,可现实是78%的铺子都在卖奶茶和文创贴纸。最讽刺的是,夜间市集重新摆出老味道摊位,可白天那些卖海产干货、修钟表的老师傅,早搬去了城郊。文化不是布景,是人活出来的。修旧如旧,不能只修墙,不修人。2024年说要找回20家老店,可如果租金不降、传承没人接,再好的规划,也只是橱窗里的老照片。
生成长微博 返回本版 回复 引用 推荐 收藏
知道
一个中山路,一个海上皇宫,从来不听群众的建议。没有了人间烟火气却一心想挣大钱……
哪有什么长远计划?不都是干三年就走?
上街里买铅笔
市场经济
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