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城阳大唐高新技术产业园烂尾事件曝光:重点项目停摆背后的民生之困与监管之问 曾被官方高调宣传为城阳区低效片区焕新“关键项目”“2024年重点建设类项目”的青岛城阳大唐高新技术产业园,如今已彻底陷入烂尾僵局。这片用32个地块拆迁、200万平方米拆除面积换来的3000亩宝贵开发空间,本应承载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高端产业的落地梦想,却沦为资金链断裂、欠薪频发、责任悬空的“问题工地”,背后的真相亟待曝光。 一、烂尾实锤:从“重点项目”到“半拉子工程”的坠落 2024年3月,官方仍公开披露该项目一期“投资6亿元,占地60亩,建筑面积9万平方米,已主体封顶,达产后年产值超5亿元”,这幅产业蓝图曾让区域对高端产业载体落地充满期待。然而短短数月后,项目便全面停工,施工现场塔吊停滞、建材锈蚀,与周边已完成拆迁的待开发地块形成刺眼对比。 烂尾的直接受害者是50余名一线水电农民工。他们从2023年5月至2024年7月全程参与项目水电安装工程,工程完工核算后,总承包单位水发建大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省属国企)扣除小额生活费后,仍拖欠工资270万元,至今分文未付。为讨回血汗钱,工人们十几次上门协商、3次书面发函、数十次电话催讨,却屡遭拒收、拒接与推诿。这笔欠款关乎50多个家庭的生存——部分工人因无力支付房租面临流落街头,3名工友家人患病无钱医治被迫中断治疗,8名工友子女新学期学费毫无着落。 更令人费解的是,项目建设单位青岛唐泽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虽处于“在营”状态,且具备房地产开发经营许可,对项目烂尾与欠薪问题始终沉默,其1000万元注册资本中700万元已实缴的资金实力,与“无力推进项目、无力支付工资”的现状形成矛盾,资金去向成谜。 二、核心病灶:违法操作与责任空转的双重恶性循环 (一)省属国企总包涉嫌违法转包,用“资质挂靠”甩锅 作为项目总承包方的水发建大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本应承担工程管理与工资支付的核心责任,却公然违反《建筑法》第六十七条规定,将资质挂靠给无相应资质的个人实际施工。这种操作不仅导致工程管理混乱,更成为欠薪的“根源性陷阱”——当工人维权时,总包以“与工人无直接劳动关系”为由推卸责任,将矛盾引向无赔付能力的下游挂靠方,形成“总包甩责、挂靠方跑路、工人维权无门”的死循环。按照《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六十二条,此类违法转包行为应被没收违法所得,并处工程合同价款0.5%以上1%的罚款,情节严重可降低资质等级甚至吊销证书,但截至目前,该总包单位未受到任何公开处罚,违法成本近乎为零。 (二)资金监管形同虚设,重点项目成“圈钱工具” 项目作为市级重点建设类项目,本应受到严格的资金监管,但从烂尾结果看,资金监管体系显然失效。结合青岛同类烂尾项目共性问题推测,建设单位疑似通过虚构工程款、伪造进度报告等方式套取资金,导致工程建设资金被挪用。而作为省属国企的总包单位,本应履行资金使用监督义务,却因“挂靠转包”对资金流向放任不管,加剧了资金链断裂风险。“重点项目”的官方背书,俨然沦为资金违规操作的“保护伞”。 (三)府院联动缺位,维权陷入“程序死胡同” 当前工人维权已陷入典型的“耗不起”困境:总包单位有专业法务团队,可通过管辖权异议、申请鉴定等手段将诉讼周期拉长至1-2年,而工人急需工资维持生计,根本无法承受漫长的法律程序。反观青岛即墨某保交楼项目,通过中级法院指定集中管辖、府院联动协调“房产抵顶债务”的方式,成功化解8371万元涉案债务并推动项目复工,而大唐高新产业园项目至今未启动任何类似协调机制,既无政府专班介入,也无司法集中处置动作,民生诉求被置于“无人管”的真空地带。 三、追问与诉求:谁来为“烂尾的承诺”买单? 1. 曝光监管缺位:作为城阳区重点推进的产业项目,监管部门当初如何审核建设单位资金实力与总包资质?对违法转包、资金挪用等问题是否存在监管失职?为何在项目停工、欠薪爆发后迟迟未启动调查与处罚?
2. 曝光国企失责:水发建大作为省属国企,为何公然违反建筑法规?270万元农民工工资为何拒不支付?为何不依据《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先行垫付欠薪,置工人生死于不顾?
3. 曝光企业疑点:青岛唐泽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收取的项目资金去向何处?为何对工人生存困境视而不见?是否存在恶意转移资产、故意烂尾的嫌疑? 对此,我们公开恳请上级部门介入,曝光真相、厘清责任: - 立即责令水发建大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足额支付50余名工人270万元欠薪,落实国企主体责任,曝光其欠薪及违法转包事实;
- 依据《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严查总包违法转包、建设单位资金违规等问题,对责任单位与个人依法严惩并记入信用黑名单,公开处罚结果;
- 参照即墨保交楼项目“府院联动+集中处置”模式,成立专项专班,推动项目资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