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登录] 注册
-

每个跟父母疏离的孩子,都经过这三次失望!

人气:7598 回复:1打印 | 文字选择:TT




在亲子关系中,有一种痛,叫做孩子与自己疏离。


这种“疏离”并非争吵或愤怒,而是冷漠。


孩子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对你毫无分享欲望。我们常倡导母慈子孝,然而孩子这种冷漠的态度,却让父母难以接受。
1752875043

1.第一次失望,是当孩子需要陪伴时,你却不在身边。


孩子的心很柔弱,容易被扭曲,一旦变硬,就很难复原。


0-6岁是孩子幼龄期,也是父母与孩子建立爱、亲密和安全感的关键时期。


6岁前,孩子的安全感主要来源于妈妈的关爱和照顾。母亲的哺乳、拥抱、抚摸和亲吻,对孩子至关重要。


历史上有一个极端例子:埃及法老曾找来50个婴儿,想看看若婴儿听不到口头语言,会说什么。他安排养母照顾婴儿,但严禁与婴儿说话、爱抚或哄慰。


结果,这50个婴儿最终全部离奇死亡。


这个例子虽极端,却凸显了父母陪伴对孩子的重要性。

正如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所说:“孩子生命头几年的情感发展,构成了人类个体心理健康的基础。”


因此,孩子越小,越需要父母大量陪伴。哪怕父母时间有限,高质量的陪伴也能给予孩子依赖感,建立亲密感,占据孩子心中重要位置。

1752875043
2.第二次失望,是当孩子需要支持时,你却忽视他的感受。


父母长期陪伴孩子,孩子就一定亲近父母吗?


未必!许多家庭中,老人和父母围绕孩子转,孩子却仍感到疏离。父母常将此归咎于孩子,认为孩子是“白眼狼”,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玛德琳·莱文在《反脆弱养育》中写道:“我觉得我的妈妈好像无处不在,却又处处不在。”


生活中,很多家长虽围绕孩子转,孩子却感受不到亲密。


有的家长只关注学习,对其余事情则批评冷漠。曾有家长说:“现在一定要对孩子严到底,哪怕将来孩子恨我,也绝不后悔。”


父母爱孩子是天经地义,但部分父母低估了良好亲子关系的重要性。


孩子天生亲近父母,很难想象他们经历了多少次失望,才会变得冷漠。


父母却从未正视自己的问题,一直忽略孩子的感受。情感忽视对孩子而言是微妙且不可见的,长期感受情感忽视的孩子,长大后会莫名抑郁、悲伤或自卑。


因此,许多孩子宁愿向陌生人倾诉秘密,也不愿和父母说,因为父母只关注外在成就,忽视情感需求。


孩子用自己的零用钱买汉堡,父母会批评吃垃圾食品;

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父母会斥责考得太差;

孩子不想和亲戚打招呼,父母会怒骂没礼貌。


这种情感忽视的教育方式,乍看与健康教育方式无异,但区别很大,就像森林里的蘑菇,有些美味,有些致命,相似的只是表面。


被忽视的人,会在沉默中质疑自己,认为自己有不可饶恕的缺点和错误,内心非常痛苦。


每个家长都可能做过让孩子失望的事,但真正有害的是,父母对孩子成长中的情感需求一直充耳不闻、视而不见。

1752875043
3.第三次失望,是当孩子需要沟通时,从父母语气中感受不到爱。


孩子小时候非常依赖父母,他们自恋地认为一切皆因自己。


父母对自己好,是因为自己好;父母对自己不好,是因为自己糟糕。


东亚父母常采用挫折式教育,这种方式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很差劲。


或许孩子曾试图表达,但换来的是更严厉的打击,造成二次伤害,为避免挫败感,孩子收起攻击性,与父母隔离。


所以,很多时候说孩子与父母不亲,并非没有爱,而是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


在这样的家庭里,大人说话常带讽刺、命令、阴阳怪气、嫌弃、打击等。


担心孩子穿得薄会着凉,却说“穿得薄就好看了吗”;

担心孩子吃得太少影响健康,却说“天天减肥,也没见你瘦呀”;

担心孩子因一次考试考好而骄傲,却说“你这次考得好是运气吧,也没见你多努力”。


这样的沟通,孩子怎能感受到幸福?
1752875043

相信很多父母真心爱孩子,也想让孩子过得更好,但父母自身有焦虑和恐惧,所以对孩子表现出拒绝和冷漠。


父母的首要任务是让孩子在生命之初感受到他人和环境是值得信赖的。


若想孩子学会求助、真实表达自己,就不要忽视他的情绪和感受,先给他吃一颗“信任”的定心丸,让他不畏惧父母,将父母视为守护人。


只有父母与孩子情感相连,才能照亮孩子的心。孩子才会主动将手放在父母掌心,坦坦荡荡地走向人生路,不偏不离。






2025-07-11 12:47:12 来自青青岛社区
回复:

阅读{2061}


2025-07-11 16:12:12 来自青青岛社区
--

回复此帖

用户名: 密 码: (已经输入0字节) *
-
请绑定实名后进行跟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