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大的万米单体摄影棚以及亚洲首个水下制作中心。这些设施可满足从科幻巨制到历史史诗的全类型拍摄需求,例如《流浪地球》系列中震撼的太空场景、《封神》系列中恢弘的古代城邦,均在此完成实景搭建与特效拍摄。此外,藏马山影视基地、青山湖影视基地等20处取景地的认定,进一步构建起覆盖古装、都市、战争、奇幻等题材的多元化拍摄场景网络。
青岛影视产业的吸引力,不仅在于硬件设施的“硬实力”,更在于配套服务的“软实力”。依托东方影都,美术置景、虚拟拍摄、特效制作、器材租赁等上下游企业快速集聚,形成国内顶尖的影视供应商联盟。例如,《万里归途》中1∶1复刻的“非洲小城”,即由本土团队完成设计与搭建;《流浪地球2》的虚拟拍摄技术,则依托影都影视虚拟化制作平台实现实时渲染。这种“一站式”服务体系,极大降低了剧组的时间与资金成本,使青岛成为高效创作的理想之地。
青岛影视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政策与资本的双轮驱动。为打造“世界影视新高地”,青岛构建起省、市、区三级叠加扶持体系,推出覆盖影视制作全周期的激励政策。真金白银的投入,吸引了头部企业落户,推动青岛影视企业数量突破1000家,累计接待剧组超500个,电影票房总产出近400亿元。2024年,青岛影视文化产业被列为支柱型雁阵集群,标志着其已从“产业聚集”迈向“生态引领”。

华表奖的“青岛选择”
中国电影华表奖作为国家电影局主办的最高荣誉之一,其颁奖活动举办地的选择既是产业风向标,亦是国家文化战略的体现。从产业标杆效应来看,青岛已成为中国科幻电影、工业化大片的核心产出地。在第十八届、第十九届华表奖中,《流浪地球》《刺杀小说家》《守岛人》等4部“青岛制造”影片斩获多项大奖,印证了青岛影视基地的内容生产能力与艺术价值。第二十届中国电影华表奖的落地,既是对青岛既往贡献的认可,亦是对其引领中国电影工业化未来的期待。从城市品牌升级来看,青岛正从“拍摄取景地”向“影视文化名城”转型。华表奖的全球曝光度,助推青岛文旅融合:明星效应带动藏马山、灵山湾等影视旅游打卡热;颁奖典礼的“城市秀场”属性,则将青岛的红瓦绿树、碧海蓝天植入观众记忆,强化其“影视+文旅”的复合品牌形象……
第二十届华表奖与青岛的相遇,绝非偶然。这是百年影史底蕴与现代工业体系的共鸣,是政策魄力与市场活力的交响。当华表奖的星光点亮黄海之滨,青岛不仅见证着中国电影的荣耀时刻,更以“电影之都”的身份,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