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建数字化的殡葬习俗 当前社会上有关殡葬方面的矛盾冲突较多,无非是这样两方面,一是现实中的经济问题,最头疼是对土地的占有;二是如何悼念亡灵,这是有关精神世界里的问题。市场经济的优势是有需求就会有发展,当今各行各业都在“升级换代”,殡葬业当然也如此,里面蕴藏了巨大的商机。这里提出一个新的殡葬形式,即遗体和灵魂分别安置。记得有位哲人说过:“人如果有灵魂的话,何必要这皮囊;如果没有的话,要这皮囊又有何用呢?”这充满哲理的话道出了人是有灵魂的。人活着,灵魂附在这“皮囊”上;人死了,灵魂和肉身就分离了。而殡葬业就是分别处理“肉身”和“灵魂”的“产业”。 人死后,尸体不过就是堆“垃圾”,处理的方式在原则上是不能对环境造成污染。现在最多的做法是火化,而这种做法是违背不污染环境的原则,建新火葬场肯定会遭到当地居民反对,完全有改革的必要。我这里提出重视海葬,这在沿海个别地方有推行,但并不普及,规模也不太大。有些地方是“半海葬”,只是将骨灰置于海中,这里提出的“海葬”是将遗体入殓于简单棺木而“抛入”大海。人体是自然物,海也实在太大了,海葬不存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安葬于大海从心理上也是一件浪漫的事情。如果担心被鱼吃了,人再吃鱼,不是有点让人心理上难接受吗?这可以考虑采取点“技术”手段,无非是在“棺木”上下点功夫,葬于较深处,延长在大海中的存在时间,使“食物链条”拉长。先让微生物去腐蚀掉这尸体,这和传统土葬是一样的。如今公路发达、运输设备完善,内陆也同样有海葬的条件,完全有可能形成重要的新型产业。 剩下的问题是如何慰藉亲人的情感呢?也就是如何安置“灵魂”问题。先人走了,长眠于海底,人们需要缅怀,需要祭奠,我们上哪里去呢?这里有两个选项,一个是在海葬附近开发一个荒岛,作为海上旅游景点,上面附带建一个“招魂家庙”(至于起个什么名字这可以找有较高文化素质的人去做),将逝者姓名镌刻在那里。每年的节假日(尤其清明节)可以搞一些隆重的祭奠活动,也可以和人们的休闲旅游联系在一起。另一个选项这就是彻底建立“现代化”的缅怀方式,也就是开发一个“网络陵园”,下面着重谈谈。 我们现在已经同时在“现实世界”和互联网形成的“虚拟世界”中生活了,而人的去世只能是在“现实的世界”里消失,而不可能消失于“虚拟世界”,也就是对于逝去的人我们总能够在网上找到他的踪迹,找到他的灵魂,完全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去祭奠。也就是今天的陵园都可能被淘汰,被虚拟的“天堂”而取代。例如我们可以把先人几张照片,配上多媒体技术制成一个播放软件,放在网上,需要时随时随地都可以去“祭奠”。过去拍摄个人记录片,这个人一定会是“伟人”,或是所谓公众人物,而今天可以给每个人都“拍摄”。有了Web3.0,你给AI输入一些材料,会马上给你制造出你需要的“记录片”来。而真正的问题是“虚拟世界”是足够大的,可以让“昨天”、“今天”和“明天”的人都生活在一起,让“现实人”和更多的“孤魂野鬼”都混杂在一起,如何管理才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也是网络上没有“天堂网”的原因。而我们的确越来越需要建立一个网络上的“陵园”。 现实中的陵园建设几乎除去土地纠纷不会有其他问题,一般都在城市偏僻的角落,除去祭祀期间不会和现实产生什么矛盾。但在网络上的一切都是“虚拟”的,不存在你占用“土地”的问题,几乎有网络技术的人都可以开建;同时人们可以随便“访问”,甚至“涂改”,完全失去了“陵园”的庄严肃穆的气氛,也没有了应该有的“神秘感”。而且“阴”、“阳”两界在现实中分得清清楚楚,如果同时出现在“网络”上,难免会引起“纠纷”。人们最终都会走向“天堂”的,是需要逃避尘世间的“喧闹”,如果网络陵园做不到这一点,甚至使你陷入无休止的“喧闹”中,当然不会有“网络陵园”。今天已经实现了网络会议,网络课堂,网络演出……,但“网络祭祀”应该是这样的形式并没有“定型”,估计这并不是简单问题。现实中陵园的经济意义是开发和管理“土地”,而“网络陵园”是靠开发相应管理软件来实现经济利益,具体内容有两个,一个是上面提到的帮助你创建“个人纪律片”;另一个是保证“网络陵园”的庄严、神秘和“唯一”性,同时又便于访问和长期信息的保存。因为网络都是世界性的,而精神世界里的问题极其复杂,涉及到宗教问题,“网络陵园”的问题或可能成为世界问题,但这就不是这里谈论的问题了。 每年清明祭奠商品市场都很活跃,大部分是用于焚烧的传统用品,这种习俗极易对环境造成污染,中国迫切需要祭奠方式的改革,建立“网络陵园”是有效突破口。有了这个突破,会产生很多上下游产业链。例如酒店可以装修成便于播放视频的现场,一个家族可以在某重要时间播放“家族的纪录片”,来个“祠堂祭拜祖先”,来续写“家谱”……。这方面实在有太大的发展空间,现代化的“风俗”一定会取代旧风俗,人人都可以“永垂不朽”。 殡葬改革是个移风易俗的事情,但我设想的“海葬”和建立“网络陵园”不是没有基础的,真正的,得到各种意识形态认可的安葬形式都是“入土为安”,是要和大自然结合在一起,遗体无论入土还是下海都是符合这种意识的。人们已经能接受火化,这种形式应当更能接受。人走了,一个公司来处理“皮囊”,一个公司来帮你“招魂”,这不是十分人性化的事吗?不是可以彻底解决“死人”和活人争地的问题吗?开发互联网的“陵园”不就是实现殡葬业的完全“数字化”吗?不是彻底解决人们对先人的缅怀问题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互联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