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固态电池:已进入商业化初期,2026年前后集中上市 半固态电池(也称“固液混合电池”)是液态向全固态过渡的折中方案,目前技术相对成熟,部分企业已实现量产: - 2024年:清陶能源联合上汽推出“光年电池”并装车,宁德时代凝聚态电池实现量产,能量密度达360Wh/kg。 - 2026-2028年: 广汽埃安、上汽集团、奇瑞等计划在2026年实现半固态电池量产装车,用于高端车型(如智己L6)。 半固态电池通过减少电解液用量、采用硅基负极等技术,能量密度较液态电池提升20%-50%,成本约1元/Wh(液态电池约0.6元/Wh),短期内可缓解续航焦虑。 二、全固态电池:2027年启动装车验证,2030年规模化量产 全固态电池(无液态电解质)是终极目标,但技术难度大,需突破材料、界面、成本三大瓶颈: - 2027年: 宁德时代、比亚迪、长安汽车等计划小批量装车验证,能量密度目标400Wh/kg以上,续航超1500公里,充电15分钟补能80%。 丰田、本田也同步推进试产,但丰田将量产时间推迟至2030年。 - 2030年: 欧阳明高等行业专家预计,若硫化物电解质+高镍正极+硅碳负极的技术路线成熟,全固态电池有望实现规模化量产,成本降至与液态电池相当(0.6-0.7元/W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