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几款号称“零添加”的酱油检出镉、总砷,虽说含量未超国标,却在社交平台引发热议。 “零添加”≠安全健康 “零添加”多是商家营销口号。《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规定,对按标准不得含或用的物质,不能在食品标签等中标注“不添加”等字样。规范用食品添加剂能保障食品安全、丰富口感,“零添加”食品安全性并非更优 。从技术上,食品能做到无添加剂,但像酱油这类现代工业产品,生产多离不开添加剂。只要在国标规定范围和剂量内使用,就无需担忧。大家要看食品标签,选添加剂少、正规厂家的产品。 怎么选酱油更安全健康? 👉🏻看瓶身标注:选“酿造酱油”,别选“配制酱油”。配制酱油以酿造酱油为基础,加酸水解植物蛋白浆和添加剂,不仅稀释营养,还有氯丙醇超标的风险,对人体多系统有害,有致癌风险。自2021年起,已禁止生产销售标示为“配制酱油”的产品。 👉🏻看国标分级:选“氨基酸态氮”含量高的。国标按氨基酸态氮含量把酱油分为特级(≥0.80g/100ml)、一级(≥ 0.70%)、二级( ≥ 0.55%)、三级(≥ 0.40%),特级滋味最鲜美。摇晃酱油瓶,泡沫小而均匀且不易散的更好,这与氨基酸态氮有关。 👉🏻看含盐量:选钠含量低的。酱油含盐,为健康着想,要选钠含量低的,比如有减盐、薄盐字样的。对比钠含量时注意换算成相同分量。 👉🏻看原料配置:优选大豆和小麦。酱油发酵原料有大豆、豆粕、小麦、麸皮,大豆和豆粕对品质影响差别不大,小麦糖类丰富,发酵香气更浓,麸皮成本低、味道适中。 温馨小贴士: 关于酱油的常见误区 👉🏻酱油吃多皮肤会变黑? 🤗几乎没影响。皮肤颜色由黑素决定,黑素由黑素细胞利用酪氨酸生成。酱油含酪氨酸,但量少,其中色素也不会转移到皮肤。 👉🏻吃酱油伤口会留疤? 🤗无关。伤口留疤由伤口大小、是否感染、营养状况等决定,与酱油无关。 👉🏻儿童要吃专用酱油? 🤗非必需,日常选普通酱油即可。部分儿童酱油钠含量不低,1岁前孩子无需额外加盐或酱油,3岁后饮食与成人差别不大。 酱油品种太多,购买时可以留意配料表,守护家人“舌尖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