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算世界再大 总有那么一个地方 容你栖息片刻 给予你心灵的慰藉及重新出发的勇气 它就是――家 家人做的饭香 总会萦绕在心头让你回味许久 而年夜饭上家人们团聚 才是最幸福的味道 今年你家的年夜饭桌上 有没有这几道菜呢? 石花菜凉粉 石花菜又名海冻菜、红丝、凤尾等,是红藻的一种。石花菜凉粉是以海中的石花菜为主要原料,经熬制加工而成的一种青岛地区独有的地方风味食品。石花菜凉粉的加工食用起源于崂山地区,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当年秦始皇派人寻找长生不老药曾到崂山,由崂山道人用石花菜熬制的凉粉呈上,深受秦始皇的喜爱。石花菜含琼胶、钙、镁、钾、钠、多种无机盐和糖类等维生素和矿物质,据《本草纲目》记载具有“清肺部热痰,导肠中湿热,阴虚湿热,痔血等症,皆可用之”的功效。石花菜的保健作用被后人发现和了解,人们称之为“长寿菜”。石花菜凉粉加工技艺包括采摘、精选、晾晒干、清洗、熬制、过滤、冷却、成型等多道工序,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和较高的历史人文价值,是对传统技艺的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技艺亟待更好地保护和发展。 2012年11月,石花菜凉粉加工技艺入选第四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入选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崂山面塑 崂山面塑,俗称“饽饽”、“馒头”等,是崂山地区世代相传的手工艺面制品,其中以王哥庄街道的面塑最具代表性。崂山面塑主料为面粉、鲜奶、鸡蛋、食糖等,重约为1-6公斤,饰有彩绘,造形浑圆饱满、形神兼备,体现了崂山百姓纯真朴实的审美追求。2008年,崂山面塑入选第二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入选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王哥庄海蜇 最早的海蜇加工主要是制作海蜇皮,后来慢慢发展成加工海蜇里子、海蜇头、海蜇脑子等系列产品。海蜇烹饪技艺也随之不断改进,花样不断翻新。尤其是扒海蜇里子是王哥庄沿海渔民的一手绝活,这一独门技术在当地已经流传了几百年。在海蜇伞状部分的内面,有一层粘膜,是海蜇身上最贵重的部分,当地人称“海蜇里子”,当地人捕获到鲜海蜇时加工扒下来炒菜吃,味道鲜美可口,成为深受岛城人们青睐的一道特色菜。如今以海蜇为原料的加工、烹饪的王哥庄海蜇烹饪系列品种成为崂山渔家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海洋餐饮文化的特征。2010年12月,王哥庄海蜇加工技艺入选第三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崂山 山羊奶豆腐 山羊奶豆腐是以祖辈口头传承的传统制作技艺制作。山区居民以饲养奶山羊作为谋生的一种方式,生产中用羊奶加工制作奶豆腐用来招待亲朋好友。经过多年探索和改进,奶山羊奶豆腐的加工技艺越来越娴熟,加工品质也愈来愈好,其柔软可口、营养价值高,成为崂山北九水区域的特色菜品,供不用求,成为农家宴的必点菜品。山羊奶豆腐为崂山北宅地区流传的独特豆腐制作工艺,有鲜明的地方饮食文化特征。2010年12月,崂山山羊奶豆腐加工制作技艺入选第三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来源:文化崂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