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 海以合流为大,君子以博识为弘。(晋·陈寿《三国志·蜀书·秦宓传》) 【大意】 海因为汇集了众多川流而成就了广阔,有道德修养的君子因为学识广博而增长才智。 【延展】 1911年8月6日,季羡林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一个贫困农家,在他的记忆里,一年大概只能吃一两次白面,吃得最多的是红高粱饼子。为了蹭一顿好吃的,年幼的季羡林把割的青草或高粱叶背到二大爷家里,喂他的老黄牛,并“赖”在那里不走,等着吃一顿玉米面饼,打打牙祭。 有一年夏天,季羡林拣了一小篮麦穗,高高兴兴地给了母亲。母亲小心翼翼地把麦穗磨成面,并贴了一锅死面饼子。季羡林越吃越馋,饭后,他又偷了一块吃。母亲发现后追着要打他。赤条条的季羡林连忙逃到房后,往水坑里一跳。母亲拿他没法,只好站在水坑边上,看着儿子站在水里,把剩下的白面饼子津津有味地吃完。看着孩子的样子,母亲也笑了。 到了该上小学的年龄,他的命运有了转机。由于季羡林是季家下一代里唯一的男孩儿,所以父亲和靠做小生意糊口的叔叔商量,让他到济南的叔叔家接受教育。1917年春节过后,季羡林的父亲骑着毛驴,带着六岁的他走了两天到了济南,把小季羡林托付给了弟弟季嗣诚。自此,季羡林担起了父亲和叔叔要他光宗耀祖的希望。 叔叔对季羡林的期望很大,要求极严。为了把侄子培养成一个能光耀门楣的、有出息的人,叔叔不惜代价,节衣缩食,给侄子报了两个课外学习班。季羡林从初一开始,每天放学后先去古文学习班学古文,晚饭后,再到“尚实英文学社”去学英文,一直到晚上十点才能回家。就这样,季羡林坚持了近八年,而且他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这八年的勤奋与坚持,为他日后的国文和外文的学习与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季羡林从小养成的勤奋学习的好习惯一直伴他终身。季羡林博学多识、著作等身,这些成果与他的勤奋和执着密不可分。作为“国学大师”和“学界泰斗”,季羡林学术研究领域很广,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他平均一年有20万字的作品问世,90岁高龄时,他在病榻上都没有停止过学习和写作。 他揣着小纸片,偷偷地翻译蜚声世界文坛的印度两大史诗之一的《罗摩衍那》。 为了写《糖史》,已经80多岁的季羡林每天都要跑一趟图书馆,风雨无阻,坚持了两年。到了后期,生病住进301医院后,季羡林还在坚持写作。为了写东西,他输液时都伸左手,留出右手写东西,完成了《病榻杂忆》。季羡林一生都在研究和写作,他甚至忘记了白天、黑夜,可谓是“开电灯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季羡林经常给学生讲一个笑话:一个江湖郎中在市集上大声吆喝,叫卖治臭虫的妙方。有人买了这个妙方,它是用纸一层一层包裹得严严实实的纸卷,打开一看,纸上写着两个字:勤捉。买方子的人觉得上当受骗了,却又无可奈何,因为它告诉了人们一个不争的事实和真理--凡事没有捷径和窍门,唯有勤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