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 父母之于子也,子之于父母也,一体而两分,同气而异息。若草莽之有华实也,若树木之有根心也,虽异处而相通,隐志相及,痛疾相救,忧思相感,生则相欢,死则相哀,此之谓骨肉之亲。神出于忠,而应乎心,两精相得,岂待言哉?(《吕氏春秋·精通》) 【大意】 无论父母对于子女来说,还是子女对于父母来说,实际都是一个身体而分为两处,精气相同而呼吸各异,就如同杂草有花有果,树木有根有心一样。虽在异处却可彼此相通,心中志向互相联系,有病痛互相救护,有忧思互相感应,对方活着心里就高兴,对方死了心里就悲哀,这就叫作骨肉之亲。这种天性出于至诚,而彼此心中互相应和,两方精气相通,难道还要靠言语吗? 【延展】 丢失了最珍贵的东西,是踏破铁鞋四处寻找,还是原地等待? 有这样一位父亲,重庆人,在沙坪坝一带经商,在之前的21年里,经商只是顺便,等待却是主要内容。 21年前,他5岁的儿子就是在这儿丢失的。 当即报案。隔年,嫌疑人被抓获,被判刑,但孩子被转卖多次,下落不明。 父亲也曾出门寻找,犹如大海捞针。 他有经商的头脑,朋友约他去深圳开超市。他也曾去考察,发现很有前景。但想到丢失的儿子,如果有一天儿子回来了,找不到爸爸怎么办? 他做出一个决定,哪儿也不去,就在原地守候。 他在老地方买了一套房子,马路对面就是儿子被拐的地方。他还在附近开了一家茶楼。21年里,无论人在茶楼,还是在家,他都习惯性地临窗眺望,希望能够看到儿子的身影。 守在老地方,没等到儿子,却等到了警察。前些年全国建立了DNA血样库,沙坪坝派出所的警察很方便地在原址找到这位父亲,通知他前去采集血样,通过血样比对,或许有父子重逢的机会。 最近有了消息,来自福建厦门。前往认亲的飞机上,父亲的心情紧张又复杂。 结果应该猜得出来,他们正是一对亲父子。才第一眼看到父亲,儿子的心就笃定了,因为他们真的十分相像。 父亲大笑着,哽咽着:“儿子啊,我在你被拐的地方,等了你21年,终于被我等着了啊!” 已经26岁的儿子说,只记得小时候,迷迷糊糊跟人走了,转车又转车,转手又转手,来到了现在养父母的家。前几年,养父母支持他,到派出所采集了DNA血样,这样,才有了找到父亲的可能。 父子重逢,儿子用的是最新潮的方式——采集血样;父亲用的是最原始的方式——原地等待。两人的心中都始终呼唤着离散的骨肉之亲,缺一则不能相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