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登录] 注册
-

『清晨经典沐心』诗之功用

人气:456703 回复:0打印 | 文字选择:TT

【原文】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
【大意】
诗经,可以把人的意志、情感、艺术想象力激发出来;可以以此观察社会民俗与风情;可以教育感化人民,达到彼此和谐的作用;可以借此表达对时事政治的见解,达到针砭时弊的作用。所以,近可以以此侍奉父母,远可以以此侍奉君主,而且能从中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延展】
《世说新语》里记载过郑玄家的一件事。在儒家文化传承上,郑玄是一位重要人物,他注释过《周易》《孝经》《论语》等书,据说也注过《诗经》,可惜所注《诗经》已失传。《世说新语》里的故事是这样的:郑家有一位婢女,犯了错,惹怒了郑玄,婢女还待争辩,郑老先生脾气不好,让人把婢女拖到泥地里受罚。另一个婢女走过,见此情景,问道:“胡为乎泥中?”此语源自《诗经》中的《式微》,原句是:“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大意是说天将黑,怎么还不回去,如果不是为了君王,为何还在泥中?婢女用这首诗来发问,恰应其景,遭到责罚的婢女作答道:“薄言往愬﹐逢彼之怒。”同样是《诗经》里的句子,出自《柏舟》:“我心匪鉴,不可以茹。亦有兄弟,不可以据。薄言往愬,逢彼之怒。”《柏舟》抒发的是一个人遭遇小人嫉恨,心忧难诉,婢女引的这句是说向人倾诉,却惹得人家发怒。两位婢女,一个问得有灵机,一个答得有深意,曲尽其妙。
郑家的两个婢女是以《诗》代言,雅得风流,汉末三国时《诗经》在士大夫中的魅力可窥一斑。且不论《诗经》的语言、风格、技巧对后世影响,即便中间潜滋暗长的文化涵义,对于中国人也影响极深。若不学点《诗经》,对中国人语言中很多的比兴与借指,背后优雅深邃的涵义,恐怕会缺乏深入细致的感受。



2021-09-10 06:34:46 来自青青岛社区
--
帖子已过期,不能回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