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 善喻者,以一言明数事;不善喻者,百言不明一意。百言不明一意,则不听也。(三国·刘劭《人物志》) 【大意】 善于开导别人的人,能用很少的语言说明很多的事情;不善于开导别人的人,说很多话也说不明白一个意思。说很多话也说不明白一个意思,别人就不会听了。 【延展】 战国时期魏国的第四任国君魏襄王某天突发奇想,要建造一座中天台。所谓中天台就是说这座台有天地间距离的一半那么高。不少建筑专家认为这么高的建筑是没法完成的,但一些人却论证出建造中天台不但是完全可行的,更是非常必要的。于是魏襄王下定决心要上马这个形象工程,并且威胁说:“谁再阻止修造中天台,就判谁死罪。”这样一来,大家都不敢说话了。 有个叫许绾的人,背着土筐,扛着铁锹,来到魏襄王跟前说:“听说大王要修造中天台,我特意来助上一臂之力!” 魏襄王看看许绾瘦弱的样子,有点不大相信地说:“你能帮上什么忙呀?” 许绾说:“嗯……要说搬砖扛活,那我是不行,但我可以帮您规划中天台的工程!” 魏襄王说:“你讲给我听听。” 许绾眉飞色舞地说:“大王,我早就为您计算好啦!据说地面到天空的距离是一万五千里,所以咱们中天台的高度就是七千五百里。这么高的高台必须有宽阔的台基,否则就像根棍子戳在那里很不美观。据我的计算,中天台的基座要有方圆八千里的面积,这样看来,咱们魏国的疆土还不大够。不光魏国,自尧舜以来,天下诸侯的疆域加起来也只有方圆五千里。所以,咱们建造中天台,准备工作要分三步:第一步,发兵夺取齐、楚、燕、韩、赵、秦等国的国土;第二步,征讨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的领地,凑齐八千里的造台用地;第三步,购买充足的土木建材,征募足够的民伕工匠,还要准备好工人们每天造台吃用的花销。这三步完成之后,咱们就可以动工修造啦!……” 魏襄王不等听完,就意兴索然地摆着手说:“算了吧,我不想造中天台啦!” 许绾以建台的规模之大明赞魏襄王,实则暗贬耗费土木、劳民伤财等建台的弊端。魏襄王自知其中利弊,故罢建台之念。这是明褒暗贬,机智劝谏的方法。许绾劝说魏襄王,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使魏襄王了解到筑台是不可能实现的,让魏襄王及时打消了筑台的想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