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材美工巧,然而不良,则不时,不得地气也。(《周礼·考工记》) 【大意】 天有季节、气候、时令的变化,在设计过程中要讲究天人合一的设计原则。地有地理条件、自然规律的影响,设计要迎合大自然的规律和地域的差异。材料是直接关系设计美能否实现的物质载体,选材要合宜。人的创造能力和工艺技巧,是设计产品是否优秀的最后一个决定条件。将此四者结合起来,才能设计出优秀的产品。如果材料好、工匠也巧,但是产品却不够理想,那就是因为没能迎合天时和地气了。 【延展】 日本有一种最珍贵的漆器叫做“轮岛涂”,它是日本涂漆艺术领域唯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自石川县轮岛市。轮岛市成为漆器的发展地是因为具备了以下四个条件:产品的原材料易于获取,环境湿度条件适合制作产品,地理位置适于交通运输,周边有产品的使用需求。 这种漆器的涂漆技术厉害在哪里呢? “轮岛涂”的制作要经过木胎、涂漆、装饰等120余道工序,由6-7位专业师傅纯手工分工制作完成。 “轮岛涂”木胎材料是依据不同造型来选择。碗类用榉木、饰品类用桂木、双重盒与三重盒则是用桧木。旋出胚形的木胎必须在烘房里进行一周的烘干,再上旋床车旋,完成之后的木碗轻薄如纸,放在阳光下,如纱皮一般透光可见。这一工序就叫“榡地”。 “榡地”之后就是涂刷生漆,这一步是决定轮岛涂是否强度高、结实耐用的关键。所以必须倾注极大的耐心。 之后将用等量麦糊或米糊、生漆调拌的麦漆,摊平在工作台上,将麦漆极为均匀地浸透在麻布正反两面的布缝中,然后,挑起麻布缠绕在碗口并且预留多余,用手指捺实再用刮刀刮去多余的余漆,入窨等待干透,削去多余的麻布,再刷一遍漆待干固方可用磨石研磨,如此反复4、5遍才算完成打底,需要费时3至4个月。 进入中涂阶段需耗时3个月。用硅藻土为主要原料制作的地粉,由粗到细,跟生漆混合,用刷子涂抹到器物表面,之后用浚河木炭,打磨时如果出现黑点,说明这里有凹洞,要用漆料补过填平再重新打磨,直到没有瑕疵。 到了上涂阶段,必须在封闭无尘的室内进行。上涂师傅要保证室内干净无尘,所以即使在夏天也不能使用空调,为的是避免空气流动,带起灰尘。涂上厚厚漆料的半成品要放在特制旋转机器中,以免漆料滴落不均,机器每15分钟旋转1周,转上24小时后,静置7至10天,等待漆料凝固,也就是通常说的干燥。上最后一道漆必须由专人负责,因为稍有不慎就会留下痕迹,像个伤疤。 最后一道涂抹工序,大体包括妆涂和推光两大步骤。妆涂,是面漆的最终完成阶段,而推光,是用专门的研磨炭,反复打磨器物,使器物表面平滑平整,并且在打磨过程中要再不时加入一些漆料。最后,再用人手柔和地进行摩擦。此时,漆自身特有的深沉亮丽的质感就会浮现而出。 整个工序全部算起来,共有124道,即使是最普通、最朴素的一只碗,也需要花费一年的时间,在此基础上方可进行莳绘和沈金等工艺装饰。在日本漆艺中,沈金是轮岛涂独一无二的技法,也可以说是最高难度的技法。沈金是先用非常细的工具在完成的漆器作品上一点一点刻出图案,再于上面洒上金粉的一种装饰技法。沈金的难度很高,需要极大的耐心。这一技法的最大特点就是可以把飞禽走兽的神态和蓬松的羽毛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莳绘就是在完成的漆器作品上先用笔描出图案,之后再在上面撒上金粉的装饰技法。匠人们可以比较随意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进行创作,极尽华贵之能事。 当手捧一只轮岛漆碗时,人们会感受到表面的华丽之下,有一种令人叹谓的虔诚。在人们惊叹其美轮美奂的同时,可曾想过那是匠人们耗其一生,呕心沥血制作而成的? 日本作家谷崎润一郎说:“我手捧盛汤的漆碗时,掌中承受汤之重量与温暖的感觉,甚感欢喜,正如支撑着刚出生不久婴儿的肉体。”这也许正是对日本漆器充满寓意的解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