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 信手拈来世已惊,三江衮衮笔头倾。(金·王若虚《评东坡山谷四绝》其二) 【大意】 作诗不假雕琢,信笔写来,如江水从笔底滚滚倾出,诗情豪放,具有惊世骇俗的力量。 【延展】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当时他四十五岁,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苏轼由于诗文讽喻新法,为新派官僚罗织论罪而被贬,心中有无尽的忧愁无从诉说,于是四处游山玩水以放松情绪。正巧来到黄州城外的赤壁矶,此处壮丽的风景使苏轼感触良多,更是让他在追忆当年三国时期周瑜无限风光的同时也感叹时光易逝,于是写下此词。 全词将无限的时空任意驱使笔下,将赞美古之英雄与抒发自身之怀才不遇结合起来,感情豪迈而又沉郁,景色画面豪放雄伟。这种豪放还表现为结构上的大开大阖,情绪上的大起大落以及词中凝重的历史和人生意识。《念奴娇·赤壁怀古》从古之豪情到今之悲凉,结构的跨度、情绪的起伏极大。苏轼把这种悲凉放到阔大的自然环境和悠久的历史中去消融,似乎诸多历史人物和广袤的自然环境一起为作者担负了这些成败兴亡的悲慨,从而形成了苏词中特有的超旷风格。 苏词里,怀古、送别、言志、旅怀、乡村、悼亡、闲适、风景等题材,都有其踪迹。可谓是“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可以这样说,凡是诗歌中可以表现的题材,在苏轼的词里也完全可以表现,达到了与诗几乎相等的程度。 苏词“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一扫晚唐五代的绮丽柔靡之风,成为中国词史上豪放派的始祖。宋末词人刘辰翁在《辛稼轩词序》中曾评论到:“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