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 择之以才,待之以礼。(宋·苏洵《广士》) 【大意】 对于士子,要从中选择有才能的,以礼相待。 【延展】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对于选拔人才有着独到的理念:他认为聘贤求才就像是嫁娶儿女,只有掌权者表达了对人才的渴求,人才又希望施展自己的抱负,才会招募到有才能的人。只有这样人才才会恪尽职守,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这里所体现的不仅仅是对人才的重视,同时还提出了掌管者与人才之间应该是互相需要的、平等的关系。 在人才的选拔上,诸葛亮着重强调了个人品质的重要性,认为辅佐之臣犹如支撑房屋的木柱,同时指出支柱又以直木最为坚固。在《将苑·知人性篇》中,诸葛亮提出了七种考察人才的方法:通过考察对是非之事的处理来看其志向;通过辩论诘难来考察其应变能力;通过询问计谋观察其见识;通过告诉他祸难观察其是否勇敢;通过让其喝醉来考察本性;通过诱之以利看其是否廉洁;通过与其相约看是否守信。除了个人品质外,诸葛亮还提出因职能和特长而选拔人才,这一点也和现代企业的人才招聘不谋而合。 在人才的培养上,诸葛亮强调了顺序:首先以礼义、忠信开始,之后是申明赏罚,最后才是专业技能。在人才的使用上,诸葛亮根据将帅的能力和作用大小分为六个等级,同时提出将领在处理关系时,不宜太刚,因为刚易折;也不可太柔,柔易曲,只有不刚不柔才是常道。他强调将领不可骄傲,骄傲会失礼,更不可吝啬,吝啬就不会赏有功之人。诸葛亮还认为将领有五强八恶,五强是“以自己的高尚气节激励人民,用孝悌来名扬天下,与朋友相交讲求信义,通过深思熟虑来宽容众人,通过身体力行来建立功业”,八恶指的是“不能判断是非,不能任用贤良之人,不能严明刑法,不能救济穷困,不能防患于未然,不能防微杜渐,不能举荐自己所知的贤能之人,失败了不能无怨言”。 在延引人才方面,诸葛亮也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操作措施: 杜微是一个“行义素著,乡里敬慕”的老儒生。刘备入益州时,他已是一个双眼昏花、两耳失聪的老人了。他闭门不出,采取与刘备集团不合作的态度。诸葛亮为丞相后,用车把他请了出来,由于杜微耳聋,诸葛亮用书面与他对话,最后征得他的同意,拜他为谏议大夫。像杜微这样的老儒生,应该说是没有多大实际工作能力的。诸葛亮这样做的目的,是在表示对书生儒士的重视,以便招引更多人才。 其次,诸葛亮特别鼓励和奖赏属下及各州郡长官为他举贤荐能。当过广汉太守的阆中人姚伷向他推举了一批“文武之士”,诸葛亮还专门写了一篇教令号召大家向姚伷学习,教令中说:“当臣下对国家最忠诚、最有益处的工作,莫过于为国家多推荐人才。姚伷能够这样做,希望大家都来学习他。”从这件事可以看出,诸葛亮不仅自己当伯乐,还鼓励大家都当伯乐。这样一来,何愁人才不会向蜀中大批涌来? 另外,据《诸葛亮集•故事》卷5中记载,为了延引人才,诸葛亮做了丞相之后,还专门在成都城南修筑了一个读书台,这对于人才的吸引,也是有一定影响的。 诸葛亮的这些理论及操作对企业招聘、选拔人才有着深刻而实际的启示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