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登录] 注册
-

『清晨经典沐心』乡愿之人

人气:63762 回复:0打印 | 文字选择:TT

【原文】
孔子何以恶乡愿,只为他似忠似廉,无非假面孔;孔子何以弃鄙夫,只因他患得患失,尽是俗心肠。(清·王永彬《围炉夜话》)
【大意】
孔子为什么厌恶伪君子?因为他们表面看似忠正廉洁,却不过是假面孔罢了;孔子为什么厌弃那些品行鄙陋的人?因为他们十分计较个人得失,尽是世俗的小肚鸡肠。
【延展】
宋代理学家朱熹曾对乡愿有所注释:“谓谨愿之人也,乡里所谓愿人,谓之乡愿。”
汉代徐干在《中论·考伪》中说:“乡愿亦无杀人之罪,而仲尼恶之,何也?以其乱德也。”      
孟子有一次同他的学生万章谈起:孔子很厌恶那些八面玲拢,惯会奉承讨好的人。这种人虽然在乡里被称作好人,但实际上是言行不符、伪善欺世的伪君子,是道德的破坏分子。万章问道:既然人们都称他们是好人,他们自己也处处表现出是个老好人,为什么还要称之为道德败坏者呢?
孟子对此解释为:“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孔子曰:恶似而非者:恶莠,恐其乱苗也;恶佞,恐其乱义也;恶利口,恐其乱信也;恶郑声,恐其乱乐也;恶紫,恐其乱朱也;恶乡愿,恐其乱德也。君子反经而已矣。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慝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有种人,想指责他却列举不出缺点,想责骂他却找不到由头,他只是同流合污,对世俗的不合理现象只会附和,平时似乎忠诚老实,处事似乎方正、廉洁,大家都喜欢他,自己以为做得正确,却与尧、舜之道格格不入,所以说是‘德行的损害者’。孔子说:厌恶那种外表相似却实质不同的东西;厌恶狗尾草,怕它会混淆了禾苗;厌恶歪才,怕它会混淆了仁义;厌恶夸夸其谈,怕它会混淆了诚信;厌恶郑国的音乐,怕它会混淆了雅乐;厌恶紫色,怕它会混淆了朱红色;厌恶乡里的老好人,怕他会混淆了道德。君子只是让一切都回归正道罢了。选择的道路对了,百姓就会奋发振作,百姓奋发振作了,也就没有了邪恶。



2020-12-12 05:53:17 来自青青岛社区
--
帖子已过期,不能回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