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 将啼饥者比,则得饱自乐;将号寒者比,则得暖自乐;将劳役者比,则优闲自乐;将疾病者比,则康健自乐;将祸患者比,则平安自乐;将死亡者比,则生存自乐。(清·金缨《格言联璧》) 【大意】 与饥饿难耐的人相比,那么能解决温饱的人是快乐的;与忍受寒冷的人相比,那么能得到温暖的人是快乐的;与干苦力活的人相比,那么悠闲的人是快乐的;与身患疾病的人相比,那么健康的人是快乐的;与遭遇灾祸的人相比,那么平安的人是快乐的;与死亡的人相比,那么生存的人是快乐的。 【延展】 有一次,香港美食家蔡澜在印度一个荒凉的地方拍戏,三个月一点荤腥都不见。他怀念肉的滋味,就画了一条鱼。 他把这条“鱼”给当地一位老婆婆看,问:“你吃过鱼肉吗?”老婆婆摇了摇头。 蔡澜遗憾地说:“你连鱼肉都没吃过,真可惜了。” 老婆婆回答:“这东西,我连见都没见过,有什么可惜的。” 人生是由苦与甜组成的。甜,往往源于满足的心态,正所谓“知足常乐”;而苦多源于贪婪,想要的太多,又不能得到。有时候,人的占有欲越强,反倒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心理落差也就越大。老婆婆一辈子没吃过鱼肉,但并不觉得遗憾,因为她对人生已经知足了。知足是一种心态,能使人以豁达的心胸去面对这个世界。 春秋时期,庄子曾讲过一个关于孔子和他弟子颜回的故事。孔子问颜回:“你家中这么贫困,又没什么社会地位,现在有人要你做官,你为什么不做呢?” 颜回说:“我为什么要做官呢?我在城外有点田地,足够我顿顿喝上稀粥;城里也有点田地,足够我种做衣裳用的丝麻;弹琴可以自娱自乐,从您那里得到的学问足以使我自得其乐。有了这些,为什么还要当官呢?” 孔子听后大受感动:“你的见解很好呀!‘知道满足的人不会为俸禄而劳累自己,对于得失看得很清楚的人遇到损失也不忧惧,注重内心修养的人没有爵位也不羞愧。我诵念这句话已有很长时间,现在在你身上才见到了,这是我的收获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