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登录] 注册
-

『清晨经典沐心』学者用功

人气:19155 回复:0打印 | 文字选择:TT

【原文】
学者用功,须是渐进而不已,日计不足,岁计则有余。(明·朱舜水《题安秋觉逐日功课自实策》)
【大意】
钻研学问应该循序渐进,从不间断。每天积累一点,虽然不算多,但若能长年累月地坚持,知识自然就会丰富起来了。
【延展】
“韦编三绝”是孔子勤读《易》书的一则典故。《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传统说法是,孔子晚年喜欢读《易》,并且撰写了《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序卦》、《说卦》、《杂卦》等,合称“十翼”,又称《易大传》。
春秋时期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一根竹简,在其上写字,多则几十个字,少则八九个字。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通过结实的绳子之类的东西按次序编连起来才最后成书,便于阅读。通常,用丝线编连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的叫“绳编”,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其中以熟牛皮绳最为结实。像《周易》这样厚重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通过熟牛皮绳编连起来的。   
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周易》全部读了许多遍,又附注了许多内容,不知翻开来又卷回去地阅读了多少遍。通常认为,孔子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好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以此比喻读书勤奋用功。   
即使读书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地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周易》的文与质了。”



2020-06-27 05:20:00 来自青青岛社区
--
帖子已过期,不能回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