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登录] 注册
-

『清晨经典沐心』水积鱼聚

人气:22278 回复:0打印 | 文字选择:TT

【原文】
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汉·刘安《淮南子·说山训》)
【大意】
积水成渊,鱼才会聚拢;树茂林密,鸟才会集栖。成事须先务本,不具备成事的基础和条件,就很难把事办成功。比喻要罗致人才,应先创造人才乐于荟萃的环境、条件。
【延展】
宋太祖赵匡胤是一位出色的经营之神,他全力经营自己的事业,成就了大宋三百二十年江山,其成功的关键就在于他的人力资源管理非常了得。
赵匡胤很有容人的肚量,并且重视人才,表现出了一个帝王应有的自信和大度。有一次,他慨叹道,要是有古时桑维翰那样的宰相就好了。宰相赵普听了心里自然有些不舒服,就说有了他你也不会任用,因为桑维翰是一个非常贪财的人。赵匡胤说,贪财怕什么,有才能才重要,要是有那样的人,赏赐他十万贯就把他的屋子撑破了。没想到,过了几天,君臣之间还真发生了一件类似的小插曲。当时天下还没有统一,吴越国君送了赵普十瓶海鲜,赵普也没怎么在意,放在屋檐下了。正好赵匡胤来探望赵普,看见了就问是什么东西,赵普觉得没什么,就说了实话。赵匡胤很想知道吴越国君送给他什么,结果打开一看,全是黄澄澄的金子。赵普哪料到是这个,一看就傻了眼,跪地连称死罪。赵匡胤相信赵普,很大度地哈哈一笑,说收下吧,他们还以为天下大事是你这个书呆子说了算呢。一件大事,就此化解,赵匡胤的度量可见一斑。如果说赵普是他最信任的大臣,所以他能容人的话,那么王著的故事就更能说明问题了。王著原是后周臣子,一次,在赵匡胤召开的宴席上喝醉了酒,突然思念其故主,当众喧哗,群臣大惊。赵匡胤也是后周臣子出身,毫不怪罪,只是命人将他扶出去休息。王著却不肯出去,在屏风后面大声痛哭,被左右硬是搀扶出去。第二天,就有人上奏,要求对王著严惩,赵匡胤没有理会。他说王著只是喝醉了,世宗时候,我就和他同朝为臣,熟悉他的脾气,他一个书呆子,哭哭故主也没什么,由他去吧,终究没有追究此事。
赵匡胤虽然是武将出身,但是非常尊重和重用读书人。一次,他有一个疑难问题,宰相赵普也回答不出,就询问翰林学士陶毂、窦仪,他们当场准确地回答出了。赵匡胤大喜,深有体会地说:“宰相须用读书人!”自此,他开始鼓励手下的文臣武将多读书,弥补自己的不足。赵匡胤用人能够不拘一格,不问资历。他常常命令大臣注意选拔有才能而缺少资历的人担当重任,并且他自己也随时留心内外百官的情况,将他们的长处和才能随时记在一个本子上。每当官位有缺的时候,他就翻阅本子里的记录,选用适当的人去担任。
《宋史》对赵匡胤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称他在位十七年之间,考论治理成就,道德仁义之风,宋绝不亚于汉、唐。赵匡胤算得上一个难得的开国之君了。
当今世界,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在市场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身为企业的领导者,要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凝集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把企业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好。
对于领导者来讲,要想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性,必须给予人才应有的尊重。尊才,爱才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有着具体实在的内容。一要待人以诚。领导者应虚怀若谷,平等待才,坦诚相处,充分尊重人才的个性人格,这样人才就会“士为知己者用”,尽显其才。二要容才之过。所谓人才,只是相对而言,他们也可能具备某些方面的不足。领导者应采取科学态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容才之过,莫因一错一过掩大才。三要释才放能。尽可能满足人才的心愿,放手让人才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能发挥其才能的地方去,到最能使其快速成长的地方去释放能量、建功立业。四要解才之忧。应善于为企业人才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妥善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让其集中精力从事自己的工作,避免一个真正的人才得不到重用,导致他另谋出路。



2019-12-09 05:48:35 来自青青岛社区
--
帖子已过期,不能回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