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 以明防前,以智虑后。(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 【大意】 用聪明事前防患,用智慧考虑善后。任何事情都是发展变化并与其它事物相关联的。所以每做一件事,都要思前顾后,采取必要的措施,以防止出现意外或留下后遗症。 【延展】 孔子无疑是个有智慧的人,可是他坚决不谈鬼神,“子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子路向老师请教如何侍奉鬼神,孔子的回答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子路又问人死后会去哪里,孔子的回答是:“未知生,焉知死?”在那个时代,孔子又不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他还精通祭祀的礼仪,也“敬鬼神”。可是,他为什么不正面回答子路的问题呢?《说苑·辨物》中的一段记载让我们了解了孔子犹豫的原因。这段记载是这样的—— 子贡问孔子:“人死之后有知还是无知?” 孔子回答:“不说。” 子贡问:“为什么不说?” 孔子回答:“我若说死者有知,恐怕孝子贤孙会过分厚葬死者而妨碍生者的生活;若我说死者无知,又恐怕不孝子孙丢弃遗体不予安葬,败坏了道德。所以,我既不能说有知也不能说无知。” 这便是大师的犹豫。孔子之所以犹豫,是因为他考虑得周全,他不仅要照顾到有与无、真与假,还要照顾到好与坏、情与理;他不仅要做出事实判断,还要做出价值判断,所以他不肯满足于一般性的事实陈述,还要考虑事实陈述之后可能引发的各种后果。作为圣人,孔子当然不能说谎——即便是善意的谎言,也会有流弊。可是,若说出了全部的真相而使人们丧失了敬畏之心,那也是很可怕的。所以,权衡再三,孔子选择了沉默——搁置鬼神问题的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