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 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战国・庄周《庄子・人间世》) 【大意】 掌握道理必须一元化,不要多元化。道理多元了,自相矛盾也就多了。自相矛盾多了,自我干扰也多了。自我干扰多了,自己顾虑就多了。自己顾虑多了,救人救国都谈不上了。 【延展】 在《庄子・人间世》的这则寓言里,颜回想要到卫国去,治理政治上十分混乱的卫国,孔子劝止了他。儒家向来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颜回要去施展自己的抱负,孔子为什么要劝止他呢?这里有两个原因:首先,儒家出仕做官是有前提的,那就是这个国家必须是一个“有道”之国,有利于实现儒家的政治理想,不能是一个乱国,所以孔子有“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的说法。此时的卫国正是一个“无道”的乱邦,颜回此去不但无法实现抱负,甚至还有生命危险。孔子甚至认为,在一个乱邦出仕为官,无非是为领取一份俸禄,这是可耻的行为。 还有一个原因,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像“古之至人”那样,先充实完善自己,然后才能去施展自己的才华。而颜回尚没有很好地充实自己就急于去施展,这是欲使“道”与他事相杂,必将会导致忧患。儒家也以追求“道”为人生的最高理想,孔子曾有“士志于道”“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名言,可见“道”在儒者心中的崇高地位。追求“道”必须专心致志、持之以恒,颜回不能专心致力于大道,心有旁骛,就违背了“道”的原则,所以孔子批评他。孔子和颜回的这段对话虽然是庄子的假托之言,却符合儒家的一贯主张,同时也借儒家之口阐述了道家对于“道”的基本观点。 在中国古代哲人看来,“道”寄托着人类的最高理想,人们做任何事情,都必须遵循“道”的原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与“道”相违。在政治领域,“道”是治国理政的最高原则,历朝历代都有经过自己慎重选择的治国之“道”,作为自己政治活动中根本性的指导思想。这个根本性的指导思想必须是唯一的,不能与其他思想理论相“杂”。也就是说,一个国家一次只能选择一个“道”,不能同时有两个或多个“道”作为根本性的指导思想,否则就会自相矛盾、思想混乱,整个国家社会就会迷失方向、导致危机,这就是所谓“多则扰,扰则忧”。这个唯一的“道”具有无可争议的权威性,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而不能动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