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 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论语》) 【大意】 听到传闻不加考证随意传播,这是道德所唾弃的。 【延展】 战国时期,秦国越过韩、魏攻打齐国,齐威王命大将匡章率兵迎战,两军对峙于桑丘。由于秦军远离本土,后方又隔着韩、魏两国,生怕他们从背后偷袭,所以不敢轻易决战。老谋深算的匡章早就料定了这一点,于是频频派出使者向秦军示好,借以消磨秦人的斗志,同时把奸细安插其中。 眼看匡章毫无作战之意,就有人认为他要投降,于是把这里的情况传了出去。听说这个消息,齐国的大臣纷纷上奏,说匡章马上就要投敌了,希望齐王解除他的兵权,以防不测。对于众人的说法,齐威王并不认同,他仔细分析了匡章的为人,断定这纯属诬陷。后来匡章在桑丘大败秦军,投敌的谣言不攻自破。这次在齐秦两强对决的当口,齐军主帅竟被谣言中伤,如果齐王不够理智,临阵换将势必对战局产生不利影响。好在齐威王是个智者,没有轻信他人的以讹传讹。 同样的情况秦国也遇到了,这次是丞相甘茂,虽说当时的秦武王表现得没有齐威王那么坚定,可甘茂是个智者,对于可能产生的谣言,他提前做了预防。 公元前308年,秦武王赢荡在息壤迎接出使韩国归来的甘茂,想让他带兵攻打韩国的宜阳,甘茂就给秦王讲了一个故事。说鲁国费邑有个叫曾参的人,临近的地方发生了命案,凶手凑巧与他重名,于是大家都说曾参杀人了,并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他的母亲。都知道,当娘的是最了解儿子的,所以一开始曾母并没有相信,觉得曾参是个知书达理的孩子,不会那么冲动。可后来说曾参杀人的人越来越多,曾母也就真的认为儿子杀了人。 讲完这个故事,甘茂对秦王说:“大王信任我不会超过母亲信任儿子,可传播谣言的人多了,一样会被冤屈。秦国对我不满的人很多,中伤我的谣言不会比曾参少,而宜阳是个重镇,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攻下。现在我要大王跟我立誓,在我攻打宜阳期间,大王必须无条件地相信我,以免因为谣言让我半途而废。”赢荡觉得有道理,就当众跟甘茂起誓,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息壤之盟。 后来在攻打宜阳期间,果然有人中伤甘茂,以讹传讹的人比比皆是,最后连赢荡也动摇了,打算召回甘茂。甘茂听说以后,就派人送信给赢荡,提醒说:难道你忘了息壤之盟了吗?赢荡翻然悔悟,继续支持甘茂,最终拿下了宜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