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登录] 注册
-

『清晨经典沐心』人生三鉴

人气:9438 回复:0打印 | 文字选择:TT

【原文】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旧唐书・魏征列传》 )
【大意】
以铜镜作为镜子,可以整理衣冠;以历史作为镜子,可以了解朝代兴衰的规律;以人作为镜子,可以知道自己的得失。这其中,“以古为镜”“以人为镜”,对于国家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都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延展】
       魏征是我国初唐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杰出的历史学家。辅佐唐太宗17年,以“犯颜直谏”而闻名。他那种“上不负时主,下不阿权贵,中不侈亲戚,外不为朋党,不以逢时改节,不以图位卖忠”的精神,千百年来一直被传为佳话。
       魏征忠言直谏,是“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这一至理名言的提出者。他多次劝唐太宗以隋亡为鉴,把君、民关系喻为舟与水的关系,提出:“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因此他建议李世民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任贤受谏”,“薄赋敛,轻租税”,“无为而理。”
       有这样一件事:李世民当时统一中国,天下升平,各公卿大臣一致建议太宗到泰山“封禅”,告成功于天地。魏征独以为不可,坚决谏止,因此和唐太宗引起了一场辨论。太宗争辨说,难道我“功不高耶?德不厚耶?远夷不慕义耶?嘉瑞不至耶?年谷不登耶?何为而不可?”虽然唐太宗一连提出六个反问,但魏征毫不让步,对上述各点一一进行驳斥,最后严肃指出:“隋氏之乱,非止十年,陛下为之良医,疾苦虽已义安,未甚充实”,在这种情况下,搞封建禅之类的事,实为劳民伤财之举。最后终于使唐太宗接受了他的建议,结束了“封禅”一议。当时,唐朝大臣能够自由地上书言事,唐太宗也能够虚心地听取臣下意见。政治清明,国富民强,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
  魏征一生中陈谏二百多条,绝大多数为太宗所接受。魏征死后,唐太宗伤叹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逐亡一镜矣。”以魏征一人死而说诤谏之臣亡,当然誉之过甚。但由此可看出唐太宗对他的器重。魏征死后,唐太宗赐其文贞公的谥号,以示褒奖。
    由于魏征能够犯颜直谏,即使太宗在大怒之际,他也敢面折廷争,从不退让。所以,唐太宗有时对他也会产生敬畏之心。有一次,唐太宗想要去秦岭山中打猎取乐,行装都已准备停当,但却迟迟未能成行。后来,魏征问及此事,太宗笑着答道:“当初确有这个想法,但害怕你又要直言进谏,所以很快又打消了这个念头。”还有一次太宗得到了一只上好的鹞鹰,把它放在自己的肩膀上,很是得意。但当他看见魏征远远地向他走来时,便赶紧把鸟藏在怀中。魏征故意奏事很久,致使鹞鹰闷死在怀中。



2018-09-19 05:42:29 来自青青岛社区
--
帖子已过期,不能回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