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老聊書畫(十七)至親至孝是王問 狂妄至死數張靈一一和李岩老弟聊聊明朝書畫家王問和張靈。 李岩老弟,明代中期出了很多有名的書畫家。象文征明、唐寅、祝枝山、沈周等等。這你都很明白。但是在他們這些人的書畫圈裡,有很多奇葩的人物,他們的所作所為,你都想象不出來的奇葩。李岩老弟,今天就和你聊聊奇葩的王問和張靈。 李岩老弟,在聊之前咱先看看王問的書畫作品: 李岩老弟,咱先聊聊他的畫,從他的人物到荷花一看就是大寫意。而且濃淡適中,造型誇張而不失真意。色彩艷麗而不飄。在明代中期的畫家中他是少有的一個大寫意畫家。再看他的書法,從他書畫中我們索不到誰的影子。但又感覺是誰的影子。可以說他的書畫真是到了出神入畫的境界。 從《寒山拾得》的圖中我們看到他的用墨是多麼的大膽,臉部勾線准確而出神。兩仙的衣服一淡一濃,線條粗獷而逼真。李岩老弟,王問的這些筆墨技巧,我們在後來的徐渭畫中更加明顯地突顯出來。這证明什麼?說明王問在明代的繪畫藝術形響了後人。給後人以啟迪,以榜樣。從他的荷葉造型中,我們可以發現八大的影子。這就更能說明他的寫意畫給後人以深遠的影響。 李岩老弟,聊完了他的藝術,他奇葩的事也該聊了。王問逸闻,從史科中我們就可以斷定他是個\"丁克\"族,老家無錫惠山,無兒天女,母早逝,和一個老父親兩人生活。36歲那年,他考上了舉人。按理應該考進士。他卻放棄考試回到了老家。我分析,他是擔心父親。過了6年(1538年)42歲去考,一舉中了進士並留在北京工作。對於這個孝子而言,到了忠孝兩難的地步,最後還是老父親說了個條件(要他畫30把扇子。自己在家想他的時候就看一把。輪換轉),這樣他才上任去。由於工作努力,表現好,上司照顧他,從北京調南京工作。離家近好照顧父親。幹了兩年,由於太努力又遭人嫉妒,下派廣東。走到安微界,想起父親,便在路上寫了辭職報告,回家了。 王問的另一大貢獻,就是他的《煮茶圖》裡畫的一把南泥提梁壺(見圖九)。就是這把壺佐證了一個實事。就是中國的南泥壺至少在600年就有了(以前的那些說法至今沒有佐證)。1984年南京明代吳經墓中出土了一把南泥提梁壺(圖八),李岩老弟,你看一下是不是一樣?這就是出土文物的鐵一般的考古證據。以後,再有更早的南泥壺出土那是另說了。對不對? 李岩老弟,王問的這一辭職,我認為是正確的選擇,他這個人不適合做官。明朝的官場,尤其是正德、嘉靖開始己出現了大明亡國的跡象。他性格和海瑞一樣,但沒有海瑞那個命。他至親至孝,一心為了孝順父親。就沒有海瑞那種至死抗爭的精神。不過也好,回到惠山後,買了地蓋了房。孝了父,聚了友。吟了詩,作了畫。品了茗,喝了酒。一直活到七十九。尤於愛喝茶,畫下一把壺。給中國南泥壺的曆史考證添了實證。也算不枉一生。 李岩老弟,請再看這些作品: 李岩老弟,你看了這些作品,一定會認為作者老成,有修養,有文化,書畫皆能,功夫了得。一般人也都會這樣認為。這樣的認為只對了後兩句,前三句皆錯。這就是咱倆要聊的張靈。張靈比唐寅、文征明小兩歲。同是蘇州人,和唐寅是發小,兩人經常光著屁股下河洗澡。只不過張靈的脾氣光麗古怪,隨養年令增長而更加古怪、狂放。因史料有限具體逝於那年都查不到。反正活了不到40歲。這個年令的畫技,你能相信吧?全國加台灣的文物機構總共收藏他的畫,也不過幾張而已。生平史料更無從查起。只能從民間傳說和小說雜記中得一二信息。 《明史》唐寅:寅與狂人張生縱酒,不務諸業。《吳越書畫記》:夢晉畫高六如。就是說張靈的畫技高於唐寅。可見張靈年少時就聰明、會繪。他十四歲考了秀才,本來一路考下去很有希望的,誰知這小子狂悖,自視其高,頂撞了教諭。讓人家把秀才的帽子削掉了。從此,不得入試。仕途沒了指望,從此更加浪蕩、放肆、嗜酒如命,成了現代人說的酒彪子。村裡人都不待見他。十七八歲時,他就跟著唐寅、文征明、祝枝山等一塊混跡於書畫圈裡。由於他的才華實在高,天資聰慧。祝枝山收他為學生。這也使他的生活有所變化。但人的天性難改。據民間傳說:有一次,幾人結伙遊虎丘,張靈裝扮乞丐向有錢人討錢。有個有錢人說,你給我作首詩,我就給你兩銀子。張靈說好。撿了根樹枝就在地上寫了起來:一上上剛寫完第二個上,有錢人大笑說:這也叫詩,說完就要走。張靈大喊道,你回來再看。有錢人回頭一看: 一上上上上高山,高山上上上雲端。雲端上上坐先生,先生給我一兩錢。有錢人心想,這小子心太歹毒,捧我上天了,不給他銀子,他能把我打進十八層地獄。想著想著把銀子給了張靈,張靈接過銀子也不謝,說子一句,怕下地獄吧?有錢人聽了出了一身冷汗。心想這不是人,弄不好是個仙家。看了張靈一眼,轉身就跑了。李岩老弟,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出他的機靈的腦瓜。 李岩老弟,下面聊聊張靈怎麼狂放至死的吧!他因為沒結婚,也沒有女朋友,很多好心人有的問他,你怎麼還不結婚?你知道他說什麼,你發現世上有般配我的人嗎?或者說你發現了般配我的人了?他這種態度,弄的沒有給他提親的。直到有一次,又是他們幾個聚歺。喝的差不多了,幾個人合作了一張畫。張靈主畫,唐寅、文征明、祝枝山題款寫跋。同來的還有一個崔姓縣教諭(縣教育局長)。他一看上面有四人的墨跡,就懇求要了這張畫。崔局長回家後,他有個女兒叫崔鶯。長的很漂亮,也到婚嫁年令。她看見張靈的畫很喜歡。由畫而喜人。經局長的介紹更加仰慕張靈。就這樣兩人有了來往。按他狂妄說法,世上有了般配他的人了。正在兩人如膠似漆的時候。崔鶯被正在謀劃造反的南昌寧王爺選了妃子,准備送往北京。這時候,這個狂人受不了了,急火攻心一病不起。不幾天鳴呼哀哉了。幾個好朋友邦著辦了後事。李岩老弟,這真是人扭不過天。沒有幾天,寧王失敗,崔鶯被放回家。聽說此事後,直奔張靈墓,一頭撞死在墓前。應驗了張靈的狂語。 李岩老弟,一個天才畫家就這樣被淹沒了。正如有的人說的那樣,畫家拼的是壽命。象文征明、張大千、齊白石等如不長壽,也就淹沒了。對不對,李岩老弟? 審閱指導:李岩(島城作家、藝術評論);原創:任秋明(島城資深文博工作者、書畫家);校正:慕羨紅(文史工作者、任秋明學生)。 下面,請欣嘗秋明先生書畫近作:2024年8月20日中午阴转晴编辑于青岛格里居
生成长微博 返回本版 回复 引用 推荐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