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老聊書畫(二)一一比鄰而居,各領風騷聊元代畫家吳鎮和盛懋的故事 在中國美術史上,比鄰而居而同時成為流芳千古的大畫家可以說風毛鱗角。元代的吳鎮和盛懋不但是鄰居同時也是大畫家,而且流傳下了許多奇聞逸事。使人讀起來回味無窮,欲罷不能。盛懋主要活動於1341一1370年間,父親是畫家,他子承父業,踉隨父母從杭州遷到嘉興魏溏鎮從畫為業。名振當地,當時来他家索畫、求畫、買畫的把他家的門坎都踏平了。真可謂不想富都不行。 就在盛懋風頭正盛的時候,他對門的房子來了一位新鄰居一一有一天他老婆對他說唉呀!你不知道,最近來了一戶人家,窮嗚嗚的樣子,推著二輛破車子,沒有一件值錢的東西。還有一老一少髒希希的。怎麼來了這麼個窮鄰居噢!這就是書上當時的描寫,可見當時兩家的差別。來的人就是後來成為元代四大畫家的吳鎮。 李岩老弟,關於書畫家的故事我想你聽。過不少。但象他倆這樣的故事,恐怕不多。熱鬧還在後面。有一天盛懋訪友回來看見街上有個賣蘿蔔的。回家後就叫老婆去買。老婆回來後大聲嚷著說,唉呀!你知道那個賣蘿蔔的是誰嗎?他就是咱對門那個剛來的人,怎麼窮的賣蘿蔔了!盛懋聽了以後,心生憐情,就叫老婆給送點銀子過去。他老婆回來後就說唉呀!你知道這個人是幹什麼的?也是畫畫的呀!盛懋一聽,大笑一聲說:他也畫畫怎麼沒見有人来買。可笑! 在這段時間。吳鎮其實正在學習巨然的山水,文同的竹子。有時還到野外寫生,把自己的心情溶到大自然中去,去領悟、探索。而盛想的家更是門庭若市。送帛的,送銀子的好不熱鬧。 李岩老弟,自唐代王維加八佛門後創作的畫。基調就是意簡、野逸、冷俏。他的這些風格被後人堆崇。被演義成今天的所謂文人畫。基實,文人畫這個概念至到今天也是模糊不清的。在元代由於是弄族統治,大部份知識分子是受壓㧕的。像吳鎮這樣的人,當時他是和社會是格格不入的。所以,盛懋也是不理解的。作為盛懋,他是當地的名星人物,肯定有點瞧不起吳鎮的竟思。在這種環境下,吳鎮是肯定低調的,不張揚的。他只是一門心思地學習繪畫,研究理論,大有不鳴則己,一嗚衝天之勢。後來的故事也證明這一點。 有一天,吳鎮老婆在家數落他,被盛懋老婆聽到了,她向盛懋說起这事,说:他老婆挖苦他說,你整天畫畫,也不掙個錢來家,你看人家對門,天天有人釆買畫,送錢的,拿著禮品的,络绎不绝,你看你掙了什麼來家,都快揭不開鍋了,還是畫,畫了有什麼用?她吵的吳鎮也下不來台了,就聽他大吼了一聲,二十年後不復爾耳。他老婆問盛懋這是什麼意思?盛懋嗯了一聲,沒作回答。 比鄰而居,各領風騷。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兩家相安無事近二十年後的一天,元代畫竹大家柯九思(丹丘先生)派人請盛懋到他家去一趟。原来,丹丘手裡有兩張畫,一張是吳鎮的,一張是盛懋的,丹丘先生講,你倆的畫我看是不分伯仲的,各有千秋。盛懋一聽,自語到:不分佰仲?這怎麼可能呢?請先生明示。丹丘沉思了一下,說:子昭(盛的字號),你看這兩幅畫的內容相著無異,我看吳鎮的畫裡有種看不見的東西,而你的沒有。子昭一驚說什麼東西?丹丘說他的畫裡有陣陣清風徐来之感,而你的畫裡沒有這種感覺。盛懋沉思一會說:先生言之即是。 從此,丹丘先生的話傳耒傳去,就把吳鎮傳成了畫家。傳來傳去,就傳成了大畫家。風頭直把盛懋壓了下去。二十年後不復爾耳成了真實。這就是當年盛懋聽了這話沉思不語的原因。李岩老弟你認為呢? 下面,请大家在欣赏一下近日岛城资深书画家、鉴赏家任秋明为青岛文华书画院院长刘华以古人故事为题材创作的四联国画作品—— 青岛李岩2023年2月21日(二月二,龙抬头)晨润色于格里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