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登录] 注册
-

崂山虎踪

人气:32990 回复:0打印 | 文字选择:TT

崂山虎踪


仇方晓




崂山,素以奇峰云海,飞瀑流泉,奇观荟萃;林木苍郁,花繁草茂,物产丰饶闻名天下。自古有“海上名山第一”之美誉。


全真道“北七真”之首丘处机的诗句“满山禽兽尽呼号”(《上清宫·九》),道出崂山野生动物之多。但没有说到老虎。而历代文人名士吟咏崂山的诗文和民间故事中,却多见“虎踪”。最早的是“童恢驯虎”故事。据《后汉书·循吏列传》记载,童恢,字汉宗,琅玡姑幕(今安丘市石埠子乡)人。初为州郡小吏,因其“执法廉平”被司徒杨赐召用。后任不其县令(治所在今青岛市城阳区)期间“民尝为虎所害,乃设木栏捕之,生获二虎。童恢闻而出,”“咒”了老虎一通。老虎们竟然依童恢之言:杀人者“垂头服罪”、“状如震惧”;未杀人者则“号呼称冤”、“视恢鸣吼”。童恢遂杀了前者、放了后者。万历版《即墨县志·卷八》中亦记有此事。据说彼地之驯虎山(海拔仅150余米),即由此而名。


还有一个传说是,后唐同光二年(924年)刘若拙(同年被宋太祖敕封为华盖真人)来到崂山,在太清宫东南山前建一草庵,在此潜心修炼。是时山中有虎为患,故在门额上书写“驱虎”二字,以冀辟除。后人又传刘若拙勇力搏杀虎狼,为民除害,山民赠“驱虎庵”匾额。而今人张崇刚的《青岛奇观》中《驯虎山、童恢墓和童真宫》篇则传,童恢“放释”的那只老虎,被罚带罪为虎口丧子的老妈妈养老送终后,又被发配到关东深山老林,永不准回来。“打那以后,崂山上便绝了虎迹。”无论是童恢训(咒)虎,还是刘若拙写字驱虎和“勇力搏杀虎狼”,皆似神话传说。而老虎为老媪养老送终的“奇观”,更近乎聊斋故事了。


崂山有关老虎的传说还有不少。如巨峰支脉中的老虎尖(上清宫西北1公里),即因峰尖涧险,传说早年曾有老虎出没而名;三标山支脉中的抱虎山(惜福镇村东南4.5公里)则是传古时有人在此山洞中抱走过虎仔得名(瞧,都繁衍后代了);李村北3.3公里、重庆路东的的崂山石门山支脉的老虎山,也因有山中有过老虎的传说而得名。然而,海拔最高的老虎尖(643米)面积仅0.4平方公里,抱虎山和老虎山海拔仅170米左右,面积都不到1平方公里。似均无老虎栖息的条件。


在《崂山风物》(崂山区文化局编)中载有两条关于崂山“虎踪”的民间故事线索:一是传老虎因过被玉皇大帝贬下凡间变成“虎头蜂”;二是“胡峄阳驯虎”。胡峄阳,清即墨城阳人。因其有异秉、好学,颇多传说。有“儒也为儒,仙也为仙。”之称。胡的“训虎”似乎是由童恢驯虎故事衍化而来。


清末崂山道长韩谦让,字太初,主持太清宫三十多年。还是位著名的古琴演奏家。山东巡抚杨士骧1907年游崂山时,聆听过他的演奏,曾赠诗表示敬意。韩道长当即步其韵和诗以答,中有“山头听虎啸,海上爱龙吟”句。但从下面“爱龙吟”句看来,韩道长的诗句是以虎啸龙吟畅抒情怀。未必真听到了虎啸,更别说“龙吟”了。


在崂山各支脉山峰中,还有不少因山峰山石具虎形而名。如三标山支脉中的虎岭顶(王哥庄村北3.5公里)是因山顶有虎形巨石而名;石门山支脉中的虎头石(李村北4.7公里南尖口山西侧)则是因山顶巨石上摞着一块虎头状巨石得名、李村区内的老虎山还有山顶有“虎头石”和山形如虎而名一说。


历代吟咏崂山的诗词中,“虎踪”更是枚不胜举。如元代礼部尚书王思诚《虎啸峰》诗中“蹲蹲石虎树阴阴,坐啸生风几古今。”句,明山东副使赵鹤龄和万历年间即墨县丞周璠也都写过《虎啸峰》诗,赵有“石虎山峰啸林阴”句、周有“怪石孤蹲似虎牢,风传万木写呼号。”句。
虎啸峰曾是当年“华楼十四景”之一。而今,似已不传。又如明朝杨兆鲲的“水绕蛟龙窟,地当虎豹关。”(《三兄读书大崂观春日携友过访》)、明万历年间即墨知县黄象冔的“怪云时响出头虎,暮色每吟涧底龙。”(《巨峰》)、明人黄宗扬的“鹿豕游兮道上,虎豹踞兮河滨。”(《赠崂山道人》)、明末即墨大族中周姓代表人物周如锦的“虎不早渡河,童公伏其辜。”(《崂山怀古·童恢》)、康有为的“奇石起攫搏,或作虎豹蹲”(《崂山》)等,都是借虎状景,描摹奇峰怪石和地势险恶。而清雍庚戌进士,即墨人周来馨的《华严庵》诗中“马嘶渐到虎头溪”句,则以虎头称溪流,来由不详。


2003年版《崂山志》【野生动物】条中记:“据《元史》记载,古代崂山有虎,现已绝迹。”《元史·释老传》载:“牢山(崂山古称)旧多虎,(张)清志往结茅居之,虎皆避徙……”。《崂山志》征引此条言崂山曾有虎,而不引用更早的《后汉书》中童恢训虎说。是因神话不足为信史吗?不详。其实,《元史》中张清志事无疑是位法道高深的“释老”,单“往结茅居之,虎皆避徙”几字,也已是神仙事迹了。


资料表明:东北虎栖居的基本条件一般在600——1300米高山上、活动范围不少于60平方公里。查崂山诸名著名山峰中超过600米高的有:巨峰支脉的巨峰(崂顶)、团崮顶、五岔(五指峰)、黄花顶、北天门、天柱、天茶顶、万年船、老虎尖、黄山崮、高石屋、滑溜口(牡牛岭)、三人崮子、棋盘石;三标山支脉的三标山、二标山(塔儿崮)、大标山(对儿崮)、大台崮、锥子崮、鳖石、马鞍山;石门山支脉的北大林、青峰顶、人头崮、南天门。其中只有石门山面积超过60平方公里(73平方公里)。央视《地理·中国》一档《探秘自然保护区·密林虎踪》中一位专家说,一只成年东北虎,每年要捕食50只大中型食草动物。也就是说,每年至少要增加50只的大中型食草动物,还要维持足够数量的种群,才能保证一只成年虎的年捕食量。从地理环境和食物链等角度看,崂山恐怕都不具备老虎栖身的条件。   


而万历版《即墨县志·方舆志·物产》中亦没有县内有老虎的记载(彼时崂山归属即墨)。笔者腹笥浅陋,虽多方翻检查阅,未见确切的文献支持崂山的主体巨峰及其四出的支脉中的诸山有过老虎。如此看来,崂山“旧多虎”,似乎就是一个传说。转念再想,不管怎样,被民间视为瑞兽的老虎在崂山文化中屡屡“出现”,还是为崂山平添了几分神奇之美。



2020-10-10 08:23:01 来自青青岛社区
--
帖子已过期,不能回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