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登录] 注册
-

国庆征文——从妈妈和我的婚嫁谈起

精华 人气:45715 回复:2打印 | 文字选择:TT

从妈妈和我的婚嫁谈起葛玉玲妈妈已经85岁了,上个世纪20年代出生在青岛市四方区原名叫苗沟沿附近的地方,据妈妈说具体位置在染料厂东面的一条大沟旁边,临边有四方村,湖岛村,南面不远处就是青岛闻名的海云庵。儿女长大后,都要经过媒妁之言,父母之命,都要选个好日子去海云庵烧香祈福。听妈妈讲,他小时候很喜欢凑热闹,哪里有娶亲的,她就跟小伙伴凑上前去看热闹,时不时的还能捡几块喜糖回来。所以对当时的婚嫁习俗了解了一些。当儿女长大该谈婚论嫁了,这时候就有媒人上门提亲,以前叫做议婚。双方家人都同意了,就开始撒媒柬,也就是现在的订婚。下一步就是送日子了,既确定结婚的日子。男方要做馒头,两袋面也就是40斤只能做 20个大馒头,送给的亲戚朋友,就像现在的分喜帖一样,邀请他们参加自己的婚宴。最热闹和最有特色的就是迎娶新娘。在姑娘上轿前,先要开脸(即用绸线将姑娘脸上的汗毛绞掉),都说毛头姑娘十八变,临上轿还要变一变。头上遮以面红,叫做上头。婚礼当天早晨,吹鼓手最先来到男主人家的大门口鼓吹一通,然后进洞房再吹。稍事休息后,迎亲的花轿就要起程。根据家庭状况不同,迎亲的花轿数量也不同,一般有两乘,新郎坐的叫\"官轿\",给新娘准备的叫\"花轿\"。去迎亲的时候花轿不能空着,一般要找一个父母双全的小男孩压轿,俗称\"压轿童子\";轿内还要放上一只大公鸡,轿门上要巾\"吉星高照\"的红符,执事的大扇上也要写上\"小登科\"字样。一切就绪, 声炮响后,迎亲队伍在锣鼓声中浩浩荡荡地起程了。花轿来到女家门前,吹鼓手经过\"三吹三打\",新郎才能进入女家门内。新郎先要拜女方的祖先和家长。新娘梳妆打扮完毕,吹鼓手高奏喜乐。新娘由其兄弟用椅抬出闺房,送入轿中,意为脚不沾娘家的土。也不准回头看,说这样不吉利。还有的是把新娘抱上轿的。新娘上轿后,有的人家用泼水的形式,称谓之\"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待新郎、新娘在轿中坐稳后,轿头便喊号起轿,两顶轿子同时抬起,姑娘便随着娶亲的队伍出嫁了。花轿在颠簸中,随着吹打声终于来到了新浪门前,首先由小姑子端出火盆为新娘烤脚后方可下轿,据说是为了辟邪。下轿后脚不能占地,专门有人一块一块地挪动红地毡,进入院子时,门槛上放一马鞍子,新人必须跨过马鞍进入院内,院内摆放一方桌,婆婆公公端坐在两旁,一对新人开始拜祖宗,拜父母,拜家人,夫妻对拜。结束后新人们来到新房内,炕头一边一个相对而坐,也叫坐时辰。这时候不允许有任何人打扰。大约十分钟左右,夫妻双方开始吃宽心面,闭后,方可年轻人进入开始闹房。赶快送上些喜糖才能完事。中午,亲朋好友都到齐了,撒喜糖,婚宴就开始了。结婚第二天,媳妇一人要回娘家叫回梳头,早去早回。第三天跟丈夫一起骑着毛驴再回娘家,也叫望三日。当天去当天回。回来再住三天后,媳妇自己又回娘家再住9天,回来时要给婆婆带回上抗礼,也就是用大盒小盒装满用面做的鱼、元宝、卡花等。并且这次回来后要给大姑小姑以及婆婆公公做鞋,以后的日子恢复了正常。嗨,那时候的媳妇真不好当啊!记得80年代初,我出嫁的时候,跟以前和现在都有很大的区别。当时我在四方区国棉一厂的大康宿舍居住,老公在抚顺路19号,相隔不远。订婚时婆婆家一共拿了400元,还要退回100,再给男方买套衣服,所剩无几。嫁妆要提前三天拉到新房。结婚当天,我身穿大红花棉袄,一条笔挺的袁白裤子。那时候不好意思化妆,只是淡淡地涂了点口红,提前一周剪了短发烫了头,一下子从一个大姑娘变成了媳妇,看上去年龄至少长了五岁。一切准备就绪,只等新郎来接我了,当时想,也不知道是什么样的车来拉我?    大约十点左右,新郎在他几个干兄弟和一个男相宾的陪同下,来到了我家,我藏在里屋,都说不让新郎看见。后来下好饺子,我们俩吃了两个,还剩下了几个,说是富富有余。然后就出门了,也是不让回头,下楼来到院子里,看见了一辆有点旧面包车,上车后,由他同学开车一会就到了他家,我身后跟着一个女相宾和两个妹妹,那时候没有锣鼓没有耍狮子的,只听见不太紧凑的鞭炮噼里啪啦几分钟结束了,来到了狭窄黑暗的婆婆家,不到30平方的小屋顿时拥挤不堪,连坐的地方都没有,进入我们12平方的新房,布置还算新鲜,大红窗帘,红绸被褥整齐地摆放在床上。那是我娘家陪送的和婆婆家的所有棉被,红花枕头摆放在最上面,看上去很体面,很满意,当时的我感到非常幸福。那时候没有拜天地,没有递茶水。吃完宽心面以后就坐在新房内等待婚宴的开始。那时候婚宴设在邻居家,盘子碗都是从邻居家家户户借来的。做饭是在靠马路的一块空地支起了个大棚子,支上炉灶,从工厂借来了鼓风机,因为那时候还是烧煤。邀请了两个厨师,提前两天就开始忙活了。一家办喜事,所有邻居一起帮忙,真是热闹非凡。婚宴开始了,新郎新娘在婆婆家吃,然后挨家挨户敬酒。那时候也是喝散装啤酒,不过装啤酒的容器像煤气罐差不多,叫做炮弹。酒足饭饱后,送走了客人,又开始准备晚上的宴席,就是请帮忙的伙计们再喝一顿,晚上闹完房就各自回家了。第二天是最忙的一天,要把所有的锅碗瓢盆全部刷出来,挨家挨户的送回去。男人们拆大棚,送用具,要忙一整天,第三天回娘家,跟现在一样。从此,新的命运开始了。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风俗,总结看来,风俗一代比一代简单,媳妇一代比一代幸福。




2019-08-10 10:47:26 来自青青岛社区
回复:【海歌】

{105}


2019-08-17 16:20:06 来自青青岛社区
回复:

风俗一代比一代简单,媳妇一代比一代幸福。


2019-08-12 12:06:45 来自青青岛社区
--
帖子已过期,不能回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