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家――山魂河韵话博山
李 岩 文
我的家乡在博山,博山的一个小山村――西高庄。曾回过三次老家,爷爷去世、二伯伯去世和最近一次路过。穷山僻壤的小山村,当年荒凉的景象还依稀记得。博山城里的孝妇河默默地流淌着,似乎在叙述者博山那久远的历史,有些凄凉,有些淡然无光。如今,这里繁华起来,美丽的大街上车水马龙,一条清澈的孝夫河从博山流过,让老家博山华丽转身,变得妖娆美丽,让我不由想起这句活:亲不亲,家乡人;美不美,故乡水。
家乡博山,之所以叫“博山”,其一,全境皆山,博山之名具有多山之意;其二,因境东南有"博山",故以山名为区名――博山。清同治十一年《广丰县志》卷一之四山川篇关于博山的记载只有短短三十一个字:博山,古名通元峰,在县西北二十余里,与鹤山对峙,唐天台韶国禅师建寺于此。
在家乡,水做的女人,站成庙中之神。山,是自然留给我们的风景,山之魂,孝之山,善,是祖宗留给我们的人性;孝,是大庙留给我们的信仰。博山,孝之山。山容为女神,山泉为血脉,山魂为慈心。山为母。石为孝。一条孝妇河,透明的水穿过博山,流淌着五千年孝为先的悠悠往事;一滴母性的孝水,润泽博山之魂;一座颜文姜祠,建于北周,胜于大唐;一位顺德夫人,站立成中国女人的骨头。
一条流淌千年的孝妇河,孕育着一代代勤劳智慧的博山人。千余年来,在孝妇河畔成长的人们,以各种方式讲述着孝妇河的故事,传承着颜文姜的精神。
再次回老家,正是夏季,家乡的孝妇河里,不时有几只野鸭在水上游来游去,将清澈的河水搅活,野鸭戏水,柳枝荡漾,把孝夫河装点得格外美丽。记得以前去时,道路上到处都是坑坑洼洼,泥土飞扬,现在,已经变成既平整又宽敞的马路,立交桥飞架,车来车往,更像一个让人喜欢上的繁华都市了。
博山的变化真大呀!我爱美丽的家乡――博山。
你可能还不知道?博山,竟然是古人想象中的海上仙山福地。无形的博山,成为有形的器物。博山炉,以烦琐的工艺和郁郁勃勃的生活图景,寄托了对未来的追求,晨昏之间在那迷醉的馨香里向往神仙的生活。博山炉盛行于两汉与魏晋时期,后来这种样式演变成香炉的固定类型。生命苦短,如晨露电光。在他们沉浸在幸福幻想中的时候,有人透过那火朱烟青,看到了生命的悲哀:“香风难久居,空令蕙草残”。浪迹五岳寻仙的李白,在那缕缕飘忽的残烟里抒发的还是豪情:“博山炉中沉香火,青烟一气凌紫霞”。
不管怎样,孝妇河流淌千年,文姜祠依然屹立在那里,颜文姜的故事在博山区这片土地上依然感染着每一个人。人们来到博山区,都会被颜文姜塑像和背后占据半座山的庙宇所吸引,这是淄博市最大是古建筑群,是山东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的大殿足以让来参观的游客们所震撼,大殿精巧的建筑,让人叹为观止的绘画碑刻都带着文化的色彩。
在今天的博山,人们可以看到流淌不息的孝妇河、屹立在广场的颜文姜塑像、占据半座山头的颜文姜祠、随处可见的“文姜”元素。只愿,文姜的孝行影响更多的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博山,是站立着的中国孝文化之母。
如今,我的家乡博山,已经站立成淄博的后花园:俨然一条鲁中山水画廊――她集溪、泉、瀑、洞、林与石之胜,汇寺、庙、宫、观、门与墙之优,业已成为观光旅游的圣地,人们在这里流连忘返,抚今追昔,无不感慨万千,感慨大自然的造化,感慨天人合一的融会贯通。
在家乡,游览了小有名气的博山开元溶洞,又名樵岭前风景区。她位于淄博市博山城西南8公里的樵岭前村一带,景区内峰峦迭翠,飞流叠瀑,素有天然公园之称。主要由朝阳洞,王母池和淋漓湖三个自然景区组成。三处景点由一条迂回曲折、峻险奇迷的山谷连接,两旁危岩陡峭高达40多米。
博山开元溶洞,形成于1200万年以前,洞中钟乳产生于20-30万年之间。该洞呈南北走向,深达1500多米,洞内结构奇特,洞中有洞,宽窄高低不一。洞宽一般为10米左右,最宽处达20余米,窄处一人则难以侧身通过。洞高一般3米左右,最高处达40余米,低处则需匍匐通行。走在里面,感觉虽然没有南方的溶洞那样富丽堂皇,但还是有不少魅力之处的。溶洞之洞内的钟乳、石笋似雕似塑,奇幻迷离,气象万千。其中“十八罗汉朝南海”、“仙人亭”等奇妙景观,令人叹为观止。全洞处处流水潺潺,空气清爽宜人,给人以幽雅神秘之感。 一般而言,喀斯特地形及溶洞等,大都出现在南方。 北方的喀斯特地形溶洞,是比较少见的。
物以稀为贵。正因为, 北方的喀斯特地形溶洞,是比较少见的。因此,来博山溶洞游览的人还是比较多的,值得一游。
说起来惭愧,我喜欢的博山菜是地地道道的民间小吃。大吃的机会少,所以就喜欢上了小吃。品尝一个地区的饮食文化和风味、辨别一个地区的饮食水准,不要单是到贵族饭店去。各地的高档饭店,几乎囊括各种菜系,简直就是大杂烩。那小吃来说,就说混沌吧,淄博人都吃都做,还就是博山的味道纯正地道,那色、那料、那味、还有吃小摊的氛围。香油、芫荽、虾米皮、胡椒粉、山韭花、山公鸡紫菜汤是断不可缺的。
家乡博山小山村摊的煎饼,堪称一绝,用小米面做的,新鲜时很松软,嚼起来又香又有滋味,再卷上大葱蘸酱,那感觉简直绝了。想当年爷爷每次从老家博山到济南看我们,博山煎饼都是必带之物,也是最受欢迎的东西。现在摊的煎饼与以前不太一样的,加的馅也有所不同,内容更丰富了,包括各种蔬菜和鸡蛋,味道也不错,但少了过去那种家里的老味道。周村烧饼可做零食,打牙祭。博山肉烧饼好吃,充饥。当然馅好是一方面,面也要讲究。不能全用小麦面粉,小麦面粉做出来软塌塌的,不酥不脆,嚼在嘴里不想咽。荞麦粉和小麦粉按照一定比例做出来才行,这个比例是很重要的。另外,烙的时候,要用铁锅,锅的厚度和用的火候很关键,掌握不好,做出来也不好吃。
我在博山城里坐过几回席,对盛菜用的器具画室颇有感触:大盘小蝶,一色的瓷器,为什么不用琉璃?你想,春天里熬一锅榆钱粘粥,或者夏日里熬一锅绿豆汤,用琉璃盆盛着,再用琉璃勺舀到琉璃碗里,黄澄澄的粥,绿莹莹的汤,清澈透明,不用说吃喝,就是站在桌旁看,也饱眼福了,别说好东西吃到肚子里了。这个说法并不过分,因为,谁让博山是个盛产琉璃的地方呢?
诗歌与远方,理想与家乡。最深的忧愁是乡愁,最远的远方是家乡。远在异土,想念家乡。因为,那是你的根,生你养育你的父亲的家呀!
生之父母,养育之恩,终生难忘,老家博山。
山之魂,梦之地;山魂河韵,唯有博山!
2018年6月30日于青岛格里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