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误区一:迷信土鸡蛋 土鸡是指散养的,没有专门饲料,主要以虫子、蔬菜和野草为食物的鸡。 很多人都觉得“土鸡蛋”应该比养鸡场里圈养的、吃饲料的“洋鸡蛋”更好,但检测数据并不支持这种推测。 比较而言,土鸡蛋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胆固醇、钙、锌、铜、锰含量略多一些,而脂肪、维生素A、维生素B2、烟酸、硒等略少一些,其他营养素差别不大。 误区二:鸡蛋吃太多 鸡蛋,尤其是蛋黄,所含胆固醇量确实不小,但是,因为蛋黄中含有丰富的卵磷脂,这种物质能使胆固醇和脂肪颗粒变细,从而顺利通过血管壁而被细胞充分利用,减少血液中的坏胆固醇成分。 而且蛋黄中的卵磷脂经消化后可释放出胆碱,进入血液合成乙酰胆碱,是神经递质的主要物质,可有利于脑功能,增强记忆力。 只是,鸡蛋虽好,但过犹不及。《2016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周不要吃超过7个鸡蛋。 当然,如果食谱中奶类、肉类和鱼虾摄入不足,或是特别喜欢吃鸡蛋、正在健身需要补充蛋白质的朋友,适当在营养师指导下多吃几个鸡蛋,也是被允许的。 只要每天吃鸡蛋的数量不超过两个,尽量控制在一个,就不会增加患冠心病的风险。 ![]() 误区三:隔夜吃 鸡蛋如果充分煮熟后,是可以隔天再重新加热吃的。但是,半生熟的鸡蛋,万万不能隔夜再吃! 鸡蛋如果没有完全熟透,在保存不当的情形下容易滋生细菌,导致肠胃不适、胀气等情况。 而且,鸡蛋也并非煮得越久越好。鸡蛋煮的时间过长,蛋黄中的亚铁离子与蛋白中的硫离子化合容易生成难溶的硫化亚铁,不利于被人体吸收。 误区四:过敏仍然吃 一项针对中国3~12岁儿童的研究表明,8.4%的儿童有食物过敏,其中对鸡蛋过敏的人数最多,占所有过敏人群的一半以上,其他常见的致敏食物还有牛奶、海鲜、鱼等。 鸡蛋过敏的人要注意看加工食品标签,有时上面会提醒含有鸡蛋或其他致敏食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