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到第

【法显研究】 “小崂山摩崖刻石”之谜

人气:117613 回复:34

    晋太安二年(303年),看护烽燧的五位士兵(1),在小崂山(2)摩崖上留下两通刻石(3)。八年后(永嘉五年),其头目王弥率领他们攻进京城洛阳活捉了晋怀帝(司马昭之孙),史称“永嘉之乱”。西晋朝廷,至此便名存实亡了。

    王弥(4),字子固,东莱人,青州之散吏也,有才干博涉书记,家世二千石。祖颀,三国时玄菟太守,平蜀时与姜维周旋。惠帝太安中(302-303年)(5),王弥聚徒海渚,为朝廷所败,亡入长广山(6)为群贼。小崂山两处摩崖作品即在此时刻成。王弥恃功倨傲,被石勒袭杀。山西晋城显庆寺清碑云,该寺系法显为石勒所建(7)。晋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在这场竞争中,王弥身败名裂。《晋书》云:“中朝隳政,王弥肇乱。”

    永嘉之变,五胡乱华,随着衣冠南渡,华夏文化中心,也由北方转移至江南。王羲之祖坟在琅琊皋虞(青岛)(8),他太安二年降世,也在逃难的人群中,这是一场史无前例的移民大潮,其艰难和悲惨罄竹难书。

    永嘉之乱,朝廷颠覆南北割据,揭开中国史上最黑暗的一幕(9)。两处刻石作证,导致这场灾难的叛军主力就来自崂山脚下。

    正月初三,《法显归来》剧组主创人员开会研讨,会议现场与小崂山遥遥相对。故撰此文,以作纪念。


                                     东 夷   

                            2018年2月28日初稿 4月5日修订


                                注 释

(1) 五位士兵,三位是高阳(保定)人,其它二位分别来自渤海(沧州)和平原(德州)。“州郡奸豪蜂起”,朝廷围剿后穷于应付,故此兵卒非王弥莫属。

(2) 小崂山:位于青岛市崂山区沙子口街道,主峰烟台顶,海拔269米。唐・李贤《后汉书注》云:"大劳山小劳山";明・耿义兰:"大劳小劳天下奇,海岳名山世间稀。"山顶古烽燧,由乱石和山土堆砌而成,已圮。

(3) 刻石一:“勃海朱泰武 平原羌公烈 晋太安二年岁在癸亥”三行,高50厘米,宽42厘米,字径3.5厘米。刻石二:“高阳刘 初孙 魏世渊 晋太安二年”四行,高49厘米,宽26厘米,字径3.5厘米。

(4) 详见:北魏・崔鸿《十六国春秋》、唐・房玄龄《晋书》和宋・司马光《资治通鉴》等 。

(5) 《十六国春秋别传》卷一(刘渊):“太安中,惠帝失政,诸王迭相残废,州郡奸豪所在蜂起”;又云:刘渊“改晋永兴元年为元熙元年(304年),---东莱王弥起兵青徐,遣使来降,”《晋书》卷一百列传第七十,赞曰:“中朝隳政,王弥肇乱。”可知,王弥太安中起兵不久即“聚徒海渚,至永兴元年离去;其军队“亡入”崂山不过二三年而已。

(6) 长广山:不其山,位于青州长广郡,故此云“长广山”;法显始称“牢山”,后渐曰“劳山”。长广郡治不其城,今青岛市城阳区。

(7) 显庆寺《重修显庆寺记》道光二年(1822年)云:“后赵石勒建平二年庚辰,佛图澄弟子法显为勒庆元而建者。”梁・慧皎《高僧传》云:佛图澄“晋怀帝永嘉四年。来适洛阳。”

(8) 王氏先祖为避秦乱而移家琅琊皋虞(即墨温泉),称琅琊王氏。汉名臣王吉、王骏、王崇等皆生于此。东汉,后裔迁往临沂。西晋末年,再迁至金陵。

(9) 从东晋十六国至隋朝统一,中国南北分裂(317-581)长达164年,其间战争频发生灵涂炭。这是中国史上分裂时间最长,战争最血腥和生活最悲惨的年代。

打赏TA共获得: 金币:0
还没人打赏
2018-04-07 10:17:08 来自青青岛社区 回复 | 引用 | 编辑 | 举报
本文仅代表网民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如发现文章内容有违法、失实、侵权之处,请权利人及时与我们站联系,我们将在核实后立即做出处理。本站帖文版权归青岛新闻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全部回复
回复此贴
帖子已锁定,不能回复!
打赏

金币:

评语:

可选评语:
  • 祝福……
  • 我和我的小伙伴都惊呆了!
  • 不作死就不会死

顶部 客户端
青岛新闻客户端
×

用其他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