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到第

极具争议之议1――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论语》

人气:7818 回复:0

极具争议之议1――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论语》

课文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51页《<论语>十二章》: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脚注:[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浅析
    “温故”似不应释作“温习学过的知识”。
    “温”之义项不一而足,既有“温习”义项,也有“积藏”义项――通“蕴(d、)”。“温”还有其他义项,如“古水名;暖和,不冷不热;使暖和;温度;柔和,宽厚;厚,富足;中医指补养;中医用语;县名;古州名;姓”、“宽容,含蓄”等(《汉语大字典》)。
    若取“积藏”义,则“温故而知新”意为“博古通今”,即既“积藏”过去的知识,又“知晓”今天的知识:知识结构健全。
    “故”,指古代的知识;“而”,并且;“新”,指当代的知识。
    是“温”是“蕴”,当视语言环境而定――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为师”,还是“既积藏过去的知识,又知晓今天的知识”,才“可以为师”?
    毋庸置疑,应是后者而非前者。
    书证(摘抄自《<论语>详解》,序号为笔者所加):

    1.《汉书・成帝纪》:“儒林之官,宜皆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颜师古注:“温,厚也,谓厚积于故事也。”
    2.《论衡・谢短》:“夫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夫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温故知新,可以为师;古今不知,称师如何?”
    3.孔颖达《礼记正义序》:“于是博物通人,知今温古,考先代之宪章,参当时之得失。”
    4.《汉书・萧望之传》:“愿陛下选明经术,温故知新,通于几微,谋虑之士以为内臣,与参政事。

    以上之“温”,均为“积藏”义之“蕴”而非“温习”义之“温”。
    山西大学白平教授指出:

    如果是温习旧知识又学新知识,或者是琢磨旧知识学得新知识,这都是一般学生的行为,怎么就可以当老师了呢?
    即使是有人能“时习旧闻而每有新得”,那也只能算是个好的学生,离给别人当老师的标准还是很远的。

    换言之,若“温故而知新”无下文“可以为师矣”,则“温故”――“温习学过的知识”也说得过去;现在似是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的,我认为。
    如题――因“温故而知新”之“温”主流为“温习”义。

    笔者于2016学年起提出上述质疑。
    本册教材2016学年第1版。
参考
    《<论语>详解》,白平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2010年10月第1版。

打赏TA共获得: 金币:0
还没人打赏
2019-01-24 19:50:38 来自青青岛社区 回复 | 引用 | 编辑 | 举报
本文仅代表网民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如发现文章内容有违法、失实、侵权之处,请权利人及时与我们站联系,我们将在核实后立即做出处理。本站帖文版权归青岛新闻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青青岛教育社区欢迎您,请热爱论坛的【教师】朋友们加群276716411,认识一个圈子里的新朋友,一起聊聊天儿,说说话儿,还有精彩活动等着您

全部回复
回复此贴
用户名: 密 码: (已经输入0字节) *
 
 
打赏

金币:

评语:

可选评语:
  • 祝福……
  • 我和我的小伙伴都惊呆了!
  • 不作死就不会死

顶部 客户端
青岛新闻客户端
×

用其他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