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到第

水蒸气变成云的过程似欠妥

人气:22270 回复:0

水蒸气变成云的过程似欠妥


课文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2017学年三年级下册《太阳》,87页:

    地面上的水被太阳晒着的时候,吸收了热,变成了水蒸气。空气上升时,温度下降,水蒸气凝成了无数小水滴,飘浮在空中,变成云。云层里的小水滴越聚越多,就变成雨或雪落下来。
质疑
    水蒸气变成云的过程似欠妥。
浅析
    课文的“变成了水蒸气”到“凝成了无数小水滴”之间,是水蒸气变成云的过程,它的必由之路,应呈以下的三步曲:
    1.水蒸气上升;
    2.上升到高空(或说是上升到一定高度);
    3.遇冷。
    网上搜索可证所言非虚:

    陆地和海洋表面的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上升到一定高度之后遇冷液化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组成了云,……(百度百科)

    地球上的水受到太阳光的照射之后,就变成水蒸气被蒸发到空气中去了。水蒸气在高空遇到冷空气便凝聚成小水滴。……就是这些小水滴在空中聚成了云。(好搜百科)

    有教材如是说,见冀教版四年级科学《雨的形成》:

    地面上的水受热变水蒸气,上升到空中,遇冷变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在气流的作用下,不断碰撞、汇聚,最后当空气托不住这些小水滴的时候,就会形成雨降落到地面。

    关键词,上升,到空中,遇冷。
    可见,课文描述不成立,有违自然规律。因为课文对这个过程的描述是“空气上升时,温度下降”――两者不一。
    “空气”不等于“水蒸气”,说“空气上升”,不等于说“水蒸气上升”。因为“空气”主要成分是氮和氧,次要的有水蒸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等。换言之,说“空气上升(时)”,等于说大量的氮、氧和小量的水蒸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一起上升,这对叙事没什么作用。
    “变成了水蒸气”后,课文不是接着说水蒸气如何如何,而是忽然转述“空气”如何如何,明摆着把“空气”视同“水蒸气”,这差错不是太明显了吗?
    再说,“空气上升时,温度下降”,令人费解。“空气上升”,实际是“热空气上升”,不可能是“冷空气上升”。代入为“热空气上升时,温度下降”,可见课文说法是多么的矛盾!
    本学年的课文是修改了的。上一学年的课文从“变成了水蒸气”到“凝成了无数小水滴”之间的描述只有一句“水蒸气遇到冷”,缺前述三步曲之过程“1”与过程“2”――“1.水蒸气上升;2.上升到高空(或说是上升到一定高度)”。前文见下:

    (地面上的水被太阳晒着的时候,吸收了热,变成了水蒸气。)水蒸气遇到冷,(凝成了无数小水滴,飘浮在空中,变成云。云层里的小水滴越聚越多,就变成雨或雪落下来。)

    前文给人错觉,水蒸气甫一产生,就遇冷就变云。但比现在的改动要好些,起码还有呈现水蒸气变成云的过程“3”――“遇到冷”,起码没有把水蒸气与空气混为一谈,起码没有说出莫名其妙的“空气上升时,温度下降”的胡话来。
    本学期的修改不但仍未解决问题,而且更糟糕,我认为――怎么一回事?

    “差错率超过1/10000的图书,其编校质量属不合格”――新闻出版总署《图书质量管理规定》。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2015学年三年级下册字数110,000个,差错个数下限为11。
    本课文差错1处,计差错2个(“知识性、逻辑性、语法性差错,每处计2个差错”――新闻出版总署《图书质量管理规定》)。
    至此,本册教材疑似差错达18.8个(至上一篇网文《或改或删之错――三年级下册<西门豹>》差错已16.8个),若所指差错为真,则差错率为1.71/10000,本册属不合格教材。

    笔者于2008学年起对前版提出质疑。
    本册教材2003学年第1版。

打赏TA共获得: 金币:0
还没人打赏
2018-03-29 22:47:56 来自青青岛社区 回复 | 引用 | 编辑 | 举报
本文仅代表网民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如发现文章内容有违法、失实、侵权之处,请权利人及时与我们站联系,我们将在核实后立即做出处理。本站帖文版权归青岛新闻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青青岛教育社区欢迎您,请热爱论坛的【教师】朋友们加群276716411,认识一个圈子里的新朋友,一起聊聊天儿,说说话儿,还有精彩活动等着您

全部回复
回复此贴
帖子已锁定,不能回复!
打赏

金币:

评语:

可选评语:
  • 祝福……
  • 我和我的小伙伴都惊呆了!
  • 不作死就不会死

顶部 客户端
青岛新闻客户端
×

用其他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