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到第

课文改动原著的重要语意,似欠妥

人气:10054 回复:0

课文改动原著的重要语意,似欠妥


说明
    课文,《晏子使楚》,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2016学年五年级下册,50-52页。
    原著,《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质疑
    课文改动原著的重要语意,似欠妥。
浅析

    把历史典籍改写为教材,须有一定的标准,否则无从操作及评价。标准是纲,纲举目张。
    笔者认为,这个标准应是讲求“真实性、语法性与逻辑性、文学性”――新编、戏说、恶搞除外:

    1.真实性。忠实于原著重要的人、事、景、物、意(语意)、理,原著中非重要的可删可改,原著无而又非重要的可添加。
    2.语法性与逻辑性。在现代汉语基础上的通顺、合理。
    3.文学性。彰显作品的语言艺术。
    (一)课文把原著“齐人固善盗”改写为“干这种事”。
    原著――
    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
    课文――
    正当他们吃得高兴的时候,有两个武士押着一个囚犯,从堂下走过。楚王看见了,问他们:“那个囚犯犯的什么罪?他是哪里人?”武士回答说:“犯了盗窃罪,是齐国人。”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

    从课文可读出,“干这种事”指“盗窃罪”。即课文楚王只是说齐人“盗”,而原著中的他可是说“善盗”的。
    原著之“善盗”较课文之“盗”,语意及罪行要重得多,且“善盗”还说是“固”的呢?相当于说原来就是惯偷,对齐国多打脸!更突出一点的是,原著之吏对曰只是说齐人(个体)“坐盗”,而楚王一接话茬,就偷换概念恶化为齐人(群体)“善盗”,蛮横无礼之至。课文之改,不但把“善盗”轻说为“盗”,且把“盗”婉言轻说为“干这种事”,火药味一淡再淡,利剑变成钝刀。从语言艺术角度看,这改写不是够拙劣的吗?!   

    (二)课文把原著“不盗”改写为“安居乐业”。
    原著――
    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课文――
    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不盗”不等于“安居乐业”。重要的是,原著中晏子紧紧抓住“盗”这个关键字眼不放――用三“盗”反驳――“(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环环相扣,晨炝芾欤苟苑轿薮诱屑埽链顺醪啪思绦靶频哪钔贰T套诱獍蹴绱笃趸崾强挝暮睢⒓浣拥乃捣ǎā鞍簿永忠怠保八敛煌保┛梢员硐值模
    另外,“安居乐业”之“乐业”,就有“愉快地从事自己的职业”(《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之意,再说“好好地劳动”,是多余了。

    (三)课文把原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改写为“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原著――
    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课文――
    哪知晏子面不改色,站起来,说:“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课文“两国的水土不同”是因,所隐之果意为“盗”而非原著“善盗”,还如前一样不直斥其“盗”。这较原著“楚之水土使民善盗”之一针见血差得太远了。且原著“得无……耶”是反问语气,无疑而问,较直陈更为肯定;而课文“也许……吧”,表示猜测、估计,不敢断定,唯恐得失,没立场,没骨气。晏子形象也随着课文的改动而较原著缺钙、有失血性。其实,言辞上的模棱反倒会鼓励对方继续挑衅之心的。

    (四)课文把原著“避席”改写为“站起来”。
    原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
    课文――
    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儿?”楚国的大臣们听了,都得意扬扬地笑起来,以为这一下可让晏子丢尽了脸了。哪知晏子面不改色,站起来,说……

    【避席】离开席位。古人布席于地,各人独占一席而坐,当对人表示尊敬时,则起立离开原位。(《古代汉语词典》)

    “避席”与“站起来”不等同,关键是后者没有离开席位,因而缺乏“对人表示尊敬”的礼仪。晏子面临对方又一次处心积虑的寻衅之时,沉着应对,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避席,既表示话题重要,也表示对楚王的尊重――尽管对方不断侮辱无礼于前。改写之晏子至少是失礼、失措了。
    “避席”是原著对晏子智者形象之状态描写的唯一处,精彩处,却不知什么原因会为课文所不容。

    (五)课文把原著“张袂成阴”改写为“举袖是云”。
    原著――
    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
    课文――
    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

    原著“张袂成阴”,意为大家把袖子张开(舒展、扩大)就可以遮掩天日,成为阴天。课文把“张”改写为“举”,词义不一:“张”,袖子表面积由小变大;“举”,只是位置上移。课文把“成阴”(成为阴天)改写为“就是一片云”,话语不一:“张袂成阴”易于理解,“举袖是云(成云)”难以自圆。课文非要如此以芜代菁不可吗?
    以下两个问题值得沉思:
    1.不少老师在教学中让学生逆向推出成语:
    从课文描述“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推出成语“摩肩接踵”。
    从课文描述“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推出成语“挥汗如雨”。
    但从课文的“大伙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怎也推不出“张袂成阴”(可见教材之误人子弟)。这样的改写把我国一个成语弄没了,还把辞源之一这个知识点放弃了,这不能不说是一处败笔。
    2.他山之石,不少译家之作:

    (1)译文:……人多得舒展开袖子就能把天变成阴天,……
    (摘自《晏子春秋》,陈涛译注,中华书局出版,2007年12月北京第1版,295页)
    (2)译文:……人们袖子张开连在一起,就可以遮住太阳,把天变成阴天,……
    (摘自《晏子春秋》,张景贤注释,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2010年3月第1版,271页)

    “差错率超过1/10000的图书,其编校质量属不合格”――新闻出版总署《图书质量管理规定》。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2016学年五年级下册字数125,000个,差错个数下限为12.5。
    本课文差错5处,计差错10个(“知识性、逻辑性、语法性差错,每处计2个差错”――新闻出版总署《图书质量管理规定》)。
    至此,本册教材疑似差错达16.88个(至上一篇网文《典故怎可造假――五年级下册<程门立雪>》差错已6.88个),若所指差错为真,则差错率为1.35/10000,本册属不合格教材。

    笔者于2009学年起提出上述质疑。
    本册教材2005学年第1版。

打赏TA共获得: 金币:0
还没人打赏
2018-03-22 21:50:06 来自青青岛社区 回复 | 引用 | 编辑 | 举报
本文仅代表网民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如发现文章内容有违法、失实、侵权之处,请权利人及时与我们站联系,我们将在核实后立即做出处理。本站帖文版权归青岛新闻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青青岛教育社区欢迎您,请热爱论坛的【教师】朋友们加群276716411,认识一个圈子里的新朋友,一起聊聊天儿,说说话儿,还有精彩活动等着您

全部回复
回复此贴
帖子已锁定,不能回复!
打赏

金币:

评语:

可选评语:
  • 祝福……
  • 我和我的小伙伴都惊呆了!
  • 不作死就不会死

顶部 客户端
青岛新闻客户端
×

用其他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