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到第

『清晨经典沐心』舍己为人

人气:22242 回复:0

【原文】
君子之为君子也,一人死而万人寿,一人痛而万人愈,一人忧而万人乐,一人劳而万人逸。(明・庄元臣《叔苴子内篇》)
【大意】
君子之所以是君子,就因为他的宗旨是宁肯自己一人死以使数万人长寿,自己一人病倒以使数万人健康,自己一人忧愁以使数万人快乐,自己一人劳累以使数万人安逸。
【延展】
        白方礼出生于1913年6月17日,祖辈贫寒,13岁起就给人打短工。他从小没念过书,1944年,因日子过不下去逃难到天津,流浪几年后当上了三轮车夫。
       解放后的白方礼,靠自己的两条腿成了为人民服务的劳动模范,也靠两条腿拉扯大了自己的4个孩子,其中3个上了大学。同时,他还供养着20岁就守寡的姐姐,并支援侄子上了大学。
       1982年,老人开始从事个体三轮客运。每日里早出晚归、辛劳奔波,攒下了一些钱。1987年,74岁的白方礼回到老家,在庄稼地里看到一群孩子正在干活,便问:“娃儿,大白天的你们不上学,在地里跑啥?”娃儿们告诉这位老爷爷,家里的大人不让他们上学。
       这是怎么回事!他找到孩子的家长问这是究竟为什么。家长们说,种田人哪有那么多钱供娃儿们上学。老人一听,心里像灌了铅,他跑到学校问校长,收多少钱让孩子们上得起学?校长苦笑道,一年也就十几块钱的,不过就是真有学生来上学,也没老师了。老人不解,为啥没老师?校长说,还不是工资太少,留不住呗。
       这一夜,老人辗转难眠:家乡那么贫困,就是因为庄稼人没知识。可现今孩子们仍然上不了学,难道还要让家乡一辈辈穷下去不成?其他事都可以,孩子不上学这事不行!
       就这样,还未得到家人支持的白老,就分两次将蹬三轮车攒下的5000元捐给了家乡白贾村,建立起一个教育奖励基金会。从那以后,老人又蹬上了三轮车。像往常一样辛苦,但心里却比过去多装了一样东西,就是孩子们上学的事。
      白方礼老人每月都会把自己省下来的钱拿到附近的学校给困难的学生当生活费,而已是风烛残年的他,自己却过着极为俭朴的生活。
     老人蹬三轮车的时候,从头到脚穿的是不配套的衣衫鞋帽,看起来像个乞丐。“我从来没买过衣服,你看,我身上这些衬衣、外裤,都是平时捡的。还有鞋,两只不一样的呀,瞧,里面的里子不一样吧!还有袜子,都是捡的。今儿捡一只,明儿再捡一只,多了就可以配套。”
       除了不买衣帽鞋袜外,连吃的东西他都尽可能地节省。他的饮食极其简单,经常是两个冷馒头加一瓶凉水,就一点点咸菜。很多时候由于拉活需要,白方礼老人走到哪就睡在哪,一张报纸往地上一铺,一块方砖往后脑一放,一只帽子往脸上一掩,便是他睡觉前的全部准备“程序”。
       白方礼老人就是这样,节衣缩食把自己蹬三轮车的所得全部捐给了教育事业。曾经有人计算过,那些年,白方礼捐款金额高达35万元。如果按每蹬1公里三轮车收5角钱计算,老人奉献的是相当于绕地球赤道18周的奔波劳累。
       白方礼从没想过要得到回报。捐助的款项,也大多是通过学校和单位送到受助学生手里的,老人从没有打听过学生的姓名。
       白方礼曾对南开大学老师说:"我这样一大把年岁的人,又不识字,没啥能耐可以为国家做贡献了,可我捐助的大学生就不一样了,他们有文化,懂科学,说不定以后出几个人才,那对国家贡献多大!”
       将物质生活标准压到最低点的老人,却把能量释放到最高程度。他蹬三轮近20年,捐献35万善款,圆了300个贫困孩子的上学梦。
       一个冬天,他到天津耀华中学,递上饭盒里的500元:“我干不动了,以后可能不能再捐了,这是我最后的一笔钱。”老师们全哭了。
      2005年的9月23日,93岁的白方礼老人安详地离开了。
      2008年3月13日,白方礼去世3年后,在46家网络媒体联合主办的首届“感动中国人物”评选中,在这个没有奖品、没有奖金、没有颁奖晚会的网上评选中,他终于“感动中国”了。
      有的人虽然走了,但是他们的爱与无私流传了下来,以另一种方式在我们心中活着。

打赏TA共获得: 金币:0
还没人打赏
2019-02-24 05:51:41 来自青青岛社区 回复 | 引用 | 编辑 | 举报
本文仅代表网民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如发现文章内容有违法、失实、侵权之处,请权利人及时与我们站联系,我们将在核实后立即做出处理。本站帖文版权归青岛新闻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全部回复
回复此贴
用户名: 密 码: (已经输入0字节) *
 
 
打赏

金币:

评语:

可选评语:
  • 祝福……
  • 我和我的小伙伴都惊呆了!
  • 不作死就不会死

顶部 客户端
青岛新闻客户端
×

用其他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