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到第

『清晨经典沐心』寂显转化

人气:5363 回复:0

【原文】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明・王守仁《传习录》 )
【大意】
    你未观赏这树上的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样寂静。你来欣赏这树上的花时,此花颜色就显现出来。由此可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延展】
       有一次,王守仁和友人一起游南镇。此时正是百花盛开的春天,一路上,只见一丛丛艳丽的花树在山间时隐时现,飘来阵阵的芳香。
    一位朋友指着山岩中的花树问:“先生认为天下没有心外之物,比如这株花树,它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又有何干?”
先生说:“你未观赏这树上的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样寂静。你来欣赏这树上的花时,此花颜色就显现出来。由此可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本来,山中的花树是独立于人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不因为人们没有看见它,就不存在。人来看此花时,花树的颜色、形状以及花的香味,通过人的视觉、嗅觉器官反映到人的头脑中,就产生了人们对花树的感觉印象,这是一般的常识。王守仁的朋友说“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讲的就是这样一种常识。可是王守仁认为,人来看花树,由于心产生对花的作用,此花颜色才一下子明白起来。那么,当人未来看“花”时,也就无所谓“花”的存在与否了。“花”只有在“心”的作用和影响下才具有存在的意义,这种关系就是“心”对“花”的感应和派生关系。并且,在王守仁看来,这样的派生关系是广泛地存在于心与天下万物之间的。
       的确,在浩淼的宇宙中,很多事物是以一种尚未被发现或关注的形式存在的,就是所谓的“寂”的状态。当事物被人们关注到,经过入眼,进而入心的流程后,事物就由寂态转化为显态,这种转化的过程是基于人的主体立场而存在的。对于物本身而言,它并未因为人的注意而发生任何变化,寂是它的永恒常态。
       由寂到显的过程,需要物与人在某一个时空产生交集,需要具足物与人共同面对的因缘,需要人对物发生注意、兴趣、感知、欲念、行动等一系列过程。区别,不在于是否入眼,却在于是否入心。换个角度来说,所有的执着,也正是因为事物的入心,若不能让事物由显态转化为寂态,慢慢淡出心的边界,人们会永远被“我执”囚禁。
       寂与显的选择,取决于利益的衡量和是非的判断。利于全局的事物应该显化,而增加人私欲的事物不如永远沉寂下去。否则,徒增执着与痛苦。这世界的存在很多,不同层面的人总是有不同的选择,凡人只让与自己相关的事情显化,圣人却让与全局相关的事情显化!

打赏TA共获得: 金币:0
还没人打赏
2018-10-16 05:41:09 来自青青岛社区 回复 | 引用 | 编辑 | 举报
本文仅代表网民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如发现文章内容有违法、失实、侵权之处,请权利人及时与我们站联系,我们将在核实后立即做出处理。本站帖文版权归青岛新闻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全部回复
回复此贴
用户名: 密 码: (已经输入0字节) *
 
 
打赏

金币:

评语:

可选评语:
  • 祝福……
  • 我和我的小伙伴都惊呆了!
  • 不作死就不会死

顶部 客户端
青岛新闻客户端
×

用其他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