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上网,读到一个新闻:北京中医药大学等八所中医药大学被一世界卫生组织除名,不再承认为医科大学。也不知道这新闻是真是假,姑且当成真的吧。
好了,如果这新闻是真,这就给我们带来一些问题需要思考。
有关部门就此发表声明:这事不影响这些大学的毕业生获得学位。
话是这样说,在一方面讲,这话是对的,这些毕业生不仅照样拿学位,而且也照样在国内找工作,当医生,为人治病。
但是,在另一方面,如果这些中医大学毕业生想出国发展,在别国当医生行医,就比中国的其它医科大学毕业生更难了,对不对?
另外,在这些中医大学留学的外国留学生,最后多数会离开中国,在他们的自己的国家当医生行医,对吧?中医大学被除名,会不会对于他们在所在国行医造成影响?
所以,综上所述,中医大学被除名这事对于中医大学带来的影响应该是客观存在的,不容忽视的。
面对这样的情况,应该如何应对?
一种态度就是:让别人说去吧,自己走自己的路。
第二种态度是:通过这事,重新反思中医中药的定位。
我个人倾向于第二种态度。
关于中医的废与留的争议,并非现在才有,早在民国时期就开始了。一次翻阅某县县志时,意外发现在民国时期的某年,因为废中医,引起该县中医从业人员上街游行抗议。
按理说,时间又过了几十年,大家对于中医的疗效,中医理论的正确与否,应该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但是,遗憾的是:关于中医的争议不仅没有平息,反而有愈演愈烈之趋势。
究其原因,我想是有人把中医与文化自信融为一体了。有的人可能认为:中医理论科不可科学不重要,中医能否治病也不是最重要的,文化自信才是最重要的。而中医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不能批评的。谁要批评,谁就是乳滑,谁就是韩肩。
我倒认为这样理解文化自信是不正确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当然应该对于自己传统文化的优秀的部分加以继承和发扬光大,但是同时抛弃一些不好的东西。
具体到中医中药来说,废医验药是个好的路子。对于中医理论,建议作为传统文化看待,可以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不能再用来指导治病。对于中药,可以研究验证。
有些中医爱好者,总是骂中医批评者:没有中医,哪有你?
这样的论调是没有道理的。先不说人,如今世上生存的各类动物昆虫,有没有使用中医?它们活下来没有?中国人的祖先的生存历史长,还是中医的历史更长?显然是中国人的祖先生存的历史更长吧?没有中医之前,中国人的祖先不是生存下来了吗?
承认自己传统文化中有不足的地方,这不是文化不自信,而正是文化自信的表现。当年,日本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国力不断增强,一跃而起,成为世界列强之一。我们强调文化自信的的最终目的是什么?还不是为了人民更幸福,民族更兴旺,国家更强大,民族对于人类的贡献更大?为了这个美好的目标,我们还有什么不能舍弃的呢?